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9高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1]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一歷史期末試題 
第Ⅰ卷 選擇題
說明:本試題共二卷,滿分100分,完成時間90分鐘
一、單項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刀耕火種”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是:
A、石器       B、銅器
C、鐵器        D、牛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A.牛耕的推廣 B.手工業的發展
C.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D.鐵器時代的到來
3、下圖中的農具最早出現在:
A、西漢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4、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企業之“近代“含義是:
A.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    B.不是工場手工業而是機器生產
C.受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民用企業的誘導 D.都由私人投資興辦
5、明清時期中國人數最多、實力的商人群體是:
A粵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晉商
C閩商和粵商    D臺商和港商
6、下列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 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的愿望
③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
7、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B.加快落實“大躍進”的方針
C.解決社會主義改造的遺留問題  
D.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問題
8、之所以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因為它:
A.使全黨認識到經濟建設是全黨工作的重心
B.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C.使全黨認識到“文革”錯誤
D.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9、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首先是在:
A.沿海地區 B.華北地區
C.農村 D.城市
1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的發展方向是:
①專業化 ②商品化 ③集體化 ④現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A.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建立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體制 D.建立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體制
12、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層次是:
  ①沿海開放城市  ②經濟特區  ③沿海開放區 ④內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3、經過對外開放,成為現代化的新興都市,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A.汕頭 B.廈門
C.深圳 D.珠海
14下列探索時期我黨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中,實踐證明不正確的是:
A.中共八大的路線政策
B.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
C.1958 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15、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強的侵略 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有識之士的推動 ④西方文化的影響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16、到2000年末,我國的電話使用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電話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這個現象不能說明的是:
A.我們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依賴現代通訊工具
B.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C.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
D.中國疆域遼闊
17、中國第一部榮獲國際榮譽的影片是:
A.《魚光曲》   B.《風云兒女》
C.《定軍山》    D.《歌女紅牡丹》
18、“第四媒介”指的是:
A.電話      B.手機
C.互聯網     D.電視
19、開辟新航路的環球航行,先后經過的順序是:
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 大西洋、

、印度洋、太平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0、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的標志是:
A.電氣化生產模式在全世界得以實現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與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C.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D.工業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擴展
21、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紐約股市暴跌        B.市場和消費的矛盾
C.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D.世界市場的形成
22、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征是:
①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活動進行全面干預②維護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
③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④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是:
A.依靠了外國資本的資助
B.科學成果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
C.國家政權保護了經濟的發展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生產的促進作用不斷加強
24、蘇維埃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業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B.把農民的余糧收歸國有,防止富農階級產生
C.取消自由貿易,防止商人投機
D.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困難中戰勝敵人
25、蘇聯的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包括:
A. 實行糧食稅
B.解除了對大部分小型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事業的國有化,將這些企事業以出租的方式交給原來的業主經營,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
C.取消自由貿易
D.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以工人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為依據的按勞分配制
26、戈爾巴喬夫首先進行的改革是:
A. 思想領域      B.經濟體制
C.政治體制      D.軍事體制
27、下列那一項不是二戰后聯邦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A.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B.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C.實行非軍事化 D.進行社會改革,清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因素
28、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
A.雅爾塔體系    。拢矤栙悺A盛頓體系  
C.布雷頓森林體系  。模S也納體系
29、在經濟全球化面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風險和機遇 
B.起著相同的推動作用
C.都主張實行貿易高度自由化
D.處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30、世界經濟發展使中國面臨嚴峻挑戰,其中不包括:
A.區域經濟集團化保護主義使中國面臨競爭
B.全球經濟一體化對中國民族經濟主要是制約
C.少數發達國家推行強權政治攻擊社會主義
D.綜合國力競爭取決于科技力量的競爭

1870 1900
企業總數(個) 808 669
工人總數(個) 78000 272000
產量(噸) 3200000 29500000
投資額(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選擇題答題卡(請將選擇題答案填入相應的空格內,每小題1.5分 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二題,共30分)
31、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摘自1987年2月《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
材料三: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南巡講話
(1)簡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4分)

(2)材料

三、材料四與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文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何發展?(4分)

(3)據以上材料指:出鄧小平的上述言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是否一致,為什么?并談談你的認識?(7分)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地理大發現前,歐洲人對生活神秘遙遠的東方人民深感離奇莫測;傳奇的虛幻令人驚愕:如說恒河源頭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歲;有些人生來只有一條腿,但行動靈巧……甚至認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個由人和動物兩類怪物組成的世界。
材料二:明朝萬歷年間(16世紀后期),西洋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拿出一幅世界地圖給中國人看,這是中國人首次面臨另一種嶄新世界觀,因為明代中國人的地圖清楚標明:中國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國十五個布政使司居地圖中部,四周有海環繞,海中有若干島嶼,上面寫著九個蠻國名稱。這些“島國”總面積可能還不如中國一個省份大……
材料三:直至15世紀,歐洲的世界地圖也很簡單:基督耶穌高高在上俯視世界,從諾亞方舟洪水退卻之后,諾亞三個兒子分別居住歐、亞、非三洲成為各洲始祖。地圖上用圓規畫出網狀,網狀內有代表城市和王國的旗幟與城堡,所謂“世界”即以地中海區域為主要范圍的世界。
(1) 為何當時的歐洲人會對東方有如此怪異的印象?(4分)

(2) 為何當時的中國人會堅持那樣的世界觀?(4分)

(3)為何歐洲人在15世紀前會繪制如此的世界地圖,并堅持地中海中心的世界觀?(7分)

33、《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請回答: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中的“春天”是指?(2分)

(3) 老人在1979年“畫了一個圈”是指?(2分)
(3) 從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分析出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局面的原因。(6分)

生產力的思想。(4分)
(3)一致。(1分)因為其符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2分)
認識:鄧小平的探索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黨和人民的重大認識問題,這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4分)
32、(1)歐洲人從13-15世紀,由于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地中海航路,絲綢之路中斷,東西方交流停滯,所以對東方充滿著神奇而虛幻的主觀臆想。(4分)
(2)中國長期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自視為世界文明的中心,視海外邦國皆是不開化的蠻夷之地,接受中國文明的恩施與教化。(4分)
(3)歐洲中世紀接受的是羅馬天主教皇、基督教會頒布的創造世界與人類的宗教世界觀,地圖的結構源自《圣經》諾亞方舟的故事。(4分)
15世紀之前的歐洲,由于羅馬教皇在地中海的意大利,統治著地中海區域為中心的歐洲版圖,所以他們堅持地中海為中心的世界觀。(3分)
33、(1)改革開放。(2分)
(2)在廣東、福建沿海設立經濟特區。(2分)
(3)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建設有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116744.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