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中學高2012級高一下期第二學月考試
歷史試題
考試時間:90分鐘
第I卷
(共34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8分)
1.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 )
A.鐵犁牛耕的出現 B.耕犁技術的成熟
C.精耕細作的開始 D.單位畝產量提高
2. 沈括《夢溪筆談》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边@項技術最早出現于( )
A.春秋時期 B.西漢 C.南北朝 D.北宋
3.唐代著名詩人在《江南曲》中寫道:“嫁得瞿塘賈(商人),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痹撛娮钪饕潜憩F古代中國商人( )
A.面臨人身財產安全威脅 B.民間經商熱的狀況
C.重利輕別離,追逐利潤的狀況 D.親人生離死別的狀況
4.“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這則史料反映出當時統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輕武 B.重本輕末 C.避戰自保 D.閉關鎖國政策
5.有人說洋務運動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柳”指的是( )
A.引進近代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 B.出現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
C.抑制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D.增強封建統治的力量
6.下圖反映了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其中F1為動力,F2為阻力,F2>F1的情況最可能出現于( )
A.甲午戰爭后的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C.南京國民政府的前十年 D.解放戰爭期間
7.1894年,張振勛(張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說:“當此庫款支絀,財力困敝。問諸國,而國已無幣之可撥;問諸官,而官已無款之可籌;問諸民,而民更無力之可顧。除息借洋款外,其能湊集巨資承辦一切者,惟賴于商!庇勺嗾鬯钥芍獜堈駝捉ㄗh清政府( )
A.增加官民稅額以償付賠款B.允許私人興辦企業
C.大舉借款以償付外債D.興辦工業以籌集資金
8.費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主要是因為( )
A.產業結構不合理 B.地區分布不合理
C.社會環境未根本改變 D.軍閥割據混戰
9.19世紀60年代的福建,“間有商人向外國人雇買洋船,仍需與外國人合伙。是不僅資其管駕之力,實需購其修葺之料也”。這一現象反映近代民族工業( )
A.反抗封建勢力的壓迫 B.反抗外國資本主義的束縛
C.對封建勢力妥協 D.對外國資本有依賴性
10.被譽為中國近代化的發源地和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和被稱作“中國第一廠”的江南造船廠,2010年上海世博會選址于此興建中國船舶館,其意義是:“延續江南精神,傳承江南歷史!蹦阏J為“江南精神”和“江南歷史”主要包括( )
①官辦洋務企業 ②中國近代化 ③愛國主義 ④師夷長技以自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嘉興民豐紙廠是一家歷史悠久的民族企業,其發展過程是中國近代民族企業發展的縮影。1948年,民豐賬面資金一度達到480億元,但其生產經營卻到了崩潰與破產的邊緣。出現這種奇怪的經營狀況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國民政府濫發紙幣 B.日本人的掠奪政策
C.官僚資本經濟控制 D.美國商品大量涌入
12.1958年8月,國家計委提出了“二五”計劃意見書。意見書中規定“二五”所要達到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53%左右;農業總產值30%左右!毕旅骊P于這一指標評價正確的是( )
①體現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線方針 ②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③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④反映了迫切要求改變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讀下表“中國20世紀60~70年代糧食產量變化”,分析我國糧食產量在70年代末出現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年)19601962197019781979
產量(億斤)23703 400430060006642
A.農業稅的取消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推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14.1953年開始實行的三大改造,其實質是( )
A.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B.個體手工業者互助合作
C.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剝削加以限制D.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
15.1961年城鎮居民的食品年消費量與1957年相比,糧食減少了8.4%,食用植物油減少了47.6%,豬肉減少了80.6%。1959年全國農民由集體分配給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農民家庭副業生產和多種經營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貿市場,家庭收入進一步縮減。為解決以上問題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與蘇聯搞好關系,取得外援 B.大力倡導、推動“大躍進”
C.落實“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D.召開七千人大會
16.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國普遍推進,根本原因是( )
A.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 B.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C.符合中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D.適應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
17.“人財物各有所管,產供銷互不見面!边@副對聯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
A.計劃經濟體制的盛行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C.國有企業改革的推行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8.右圖是《人民日報》刊發的某次會議公報,其核心內容是( )
A.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決定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綱
C.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D.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1984年,來自福建全省的國有骨干企業的55位廠長經理聯合發表了一封呼吁信——《給我們松綁》,在全國引起反響。“松綁”的主要含義是( )
A.增強企業活力 B.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C.改革分配制度 D.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20.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由120種減少到60種,計劃管理的商品由188種減少到23種,計劃供應出口商品由70種減少到36種,這種情況說明( )
A.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指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B.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困難
C.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企業自主權得到擴大
21.下表是1978年和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成分比較表。它主要說明( )
所有制性質經濟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80.8%51.4%
集體所有制經濟19.2%35.0%
私有制經濟城鄉個體經濟0%7.8%
私營經濟、合資、
外商獨資0%5.8%
A.我國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效 B.我國公有制經濟比重下降
C.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變化 D.我國私有制經濟發展迅速
22.1992年是中國改革的標志性分水嶺。在這一年抵達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他當時的感受,“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A.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B.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C.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
23.1908年,上!秷D畫日報》上刊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鄉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學校任教,把電燈當作鬼火,嚇得徹夜未眠;講解新教材的課文時牽強附會地把孟德斯鳩當作曹操(字孟德)。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上海已成為國際大都市 B.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國的私塾教育
C.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傳入中國 D.啟蒙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
24.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人們對歷史事件的解釋也會有差異。對哥倫布航行到美洲這一事件,過去歐洲人總以歐洲為中心來理解;美洲土著人則立足自身看問題;在當今全球史觀引導下,人們又有了新認識。下列用詞正確反映了上述說法的排列是( )
A.發現;侵犯;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發現;侵犯
C.侵犯;發現;文明相遇 D.發現;文明相遇;侵犯
25.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消費品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價格越高,價格指數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國歷史上消費品價格指數變化情況,形成表中價格指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
價格指數100167270370407515685
A.殖民掠奪使金銀輸入越來越多 B.生產萎縮使產品供應越來越少
C.貴族追求享受大量購買奢侈品 D.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已經確立
26.18世紀中期,英國和法國是歐洲的工業大國,英國最終打敗法國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英國的軍事力量強大 B.英國政治制度革新的優勢
C.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D.英國是世界最大殖民帝國
27.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是英國展出最新工業成果的盛會。陳列的展品中應包括( )
A.蒸汽錘、鐵路設備 B.電燈泡、蒸汽織布機
C.鐵路設備、柴油內燃機 D.電話機、水力紡紗機
28.19世紀歐洲男子的著裝發生了很大變化,宮廷貴族那種裝飾過于奢靡繁瑣的服裝被舍棄,便于工作和運動的舒適、簡便的男裝流行起來;出現以大眾為銷售對象的成衣,時裝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利。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包括( )
①資產階級革命打敗了封建貴族、跈C器生產降低了服裝的生產成本
③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的貧困化、芄I化造成服裝的大批量生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原創)據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記載,“對于習慣于家庭勞動或者習慣于小作坊工作的工人來說,工廠的紀律是不能忍受的。在自己家里工作,沒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他可以任意安排工作,來來去去,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從現代化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反映了( )
A.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自由散漫生活方式 B.工業資本家壓榨剝削工人勞動時間
C.機械化生產增加了工人勞動強度和時間 D.工業資本家最大限度獲取剩余價值
30.法國史學家保爾.芒圖認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失去了美洲(指美國獨立),但是卻在本土范圍內創造了新美洲。關于“新美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新美洲”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B.“新美洲”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C.“新美洲”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C.“新美洲”推動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31.1831年,有一歐洲人描述道:“兩世紀以前,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人穿襪子;一世紀以前,五百個人當中沒有一人穿襪子;現在,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人不穿襪子!睂е逻@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業革命的開展 B.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落后
C.化學工業的興起 D.歐洲人生活觀念的改變
32.從18世紀起,歐洲主要國家因為“紡織機器、采礦、煉鐵設備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發明”,而導致“19世紀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產生各種新問題”。能使這段敘述成為完整的因果關系的中間環節是( )
A.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影響 B.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興起
C.傳統的制造業吸引了投資者 D.新型工廠制度的產生
33.美國是機器標準化生產的創始國。美國歷史學家大衛•波特對此表示:“歐洲激進思想傾向要求剝奪有產者自己的馬車和漂亮衣服,相反,美國的激進思想可能主張賦予普通人大批量生產的復制品,這些復制品和原件幾乎沒有什么區別!贝笮l•波特用“機器標準化生產”揭示的政治理念為( )
A.平等 B.自由 C.民主 D.博愛
34.1815年英國議會通過的《谷物法》規定在英國糧價每夸特低于80先令時,禁止糧食進口。1822年谷物法修正為價格在每夸特70-80先令間可以進口谷物,而當時國內平均糧食價格只有44先令。該法案引起極大爭議,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強烈反對。1846年,廢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議會通過。對此,當時英國的工業資產階級最可能的反應是( )
A.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偉大勝利 B.生產成本肯定會下降,發財的日子到了
C.面包要便宜了,我們的日子會好過點了 D.靠高價賣糧、出租土地賺錢的好日子到頭了
第II卷 非
(共2小題,共計32分)
35.中國夢,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過程中,習近平發表的重要講話之一。中國夢代表了新一屆政府對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和信心。材料,回答問題。(共22分)
材料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隨著另一場夢的破碎產生的。長期以來,中華文明以其獨有的特色和輝煌走在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隨著近代工業革命腳步的加快,中國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統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輝煌所造就的夢想之中,等待著“萬國來儀”。不料,等來的卻是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等來的卻是亡國滅頂之災。
(1)材料一中“另一場夢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導致的?(2分)這一事件對中國的經濟結構產生了哪些影響?(6分)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一個繁榮昌盛、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實行徹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勝利固然不易,在這樣的大國窮國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是一件前無古人的偉業。實現偉大的夢想,想要一帆風順,沒有犧牲,不付出代價,是難以想象的。
(2)結合材料二說明,在50年代后期,經濟建設上的哪些事件讓我們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4分)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些事件出現的根源是什么?(2分)
(3)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為了實現“中國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表現。(6分)
(4)中國幾代人為實現中國夢而作出的探索,給了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哪些啟示?(2分)
36.科學地開發和利用能源才能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材料,回答問題。(共10分)
材料 煤炭在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紀,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銳減,引起木材嚴重短缺。但西歐大量的煤炭資源都儲藏在英國,且儲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鄰商業中心和熟練工人密集的地方。儲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術的具備,使煤炭成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資源的優勢支持了不斷擴大的鐵器制造和蒸汽機的應用。在這一點上,英國的經驗與中國有明顯區剮。中國的地理因素阻礙了從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轉變,因為中國的主要產煤帶在西北地區,離最有經濟潛力的長江三角洲相距甚遠。
——《新全球史》
根據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國工業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體體現,(6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煤炭在同一時期的中國沒能扮演類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綿陽中學高2012級高一下期第二學月考試
歷史答案
12345678
BCCDBDBC
910111213141516
DAACDDCC
1718192021222324
ACADCBCA
2526272829303132
ABACACAD
3334
AB
35、(1)事件:鴉片戰爭(2分)
影響:自然經濟遭到破壞,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商品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6分)
(2)事件: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4分)根源:“左”傾錯誤(2分)
(3)表現:農村首先進行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2分)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分)
(4)啟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立足中國的國情作出政策的決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答對一點可得2分)
(5)
36、(1)表現:替代木材成為工業化的主要能源;推動鋼鐵制造業的發展;為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提供基礎。(6分)
原因:煤炭資源遠離經濟發達區域,交通不便;當時中國工業化尚未啟動。(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44162.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