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江西省奉新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2016屆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 僅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武丁卜辭》中有“乙巳卜觳貞(殼上的紋路),王大令罘(眾)人曰協(協)田……”的記載, 由此可見,商代的政治特征是 A.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B.王位世襲制的實行 C.井田制的盛行 D.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2.央視二套《詠樂匯》節目中,國際巨星成龍在回答一現場觀眾有關其子房祖名為何姓“房” 卻不隨父姓這一問題時,解釋說: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原來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認祖歸宗才改姓“房”。這一“改姓”現象的產生,可能源于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3.《呂氏春秋?當務》載:“紂之同母三人,其長子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仲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大史據法而爭之日:‘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q故為后!鄙鲜霾牧献钅苷f明 A.商紂為王不符合當時的制度規定 B.商紂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繼位 C.商王對于王位繼承的發言權很少 D.殷商末期嫡長子繼承制已經確立4.柳宗元《封建論》言:“陵夷迄于幽、厲,(周)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边@些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東周時中國封建制逐漸形成 B.周朝推行的分封制在走向崩潰 C.東周的統治越來越腐敗 D.諸侯爭霸導致天下大亂5.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魯國時舉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禮,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 民”。對此解讀最恰當的是 A.周天子器重有望成為全國大宗的諸侯 B.魯國國君的權力來源于周天子 C.魯國國君非同姓親族分封當以禮待之 D.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典型體現6.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故天子諸侯之傳世也,繼統法之立子與立嫡也……立賢之利過于立嫡,人才之用優于資格,而終不以此易彼者,蓋懼夫名之可藉,而爭之易生,其弊將不可勝窮。”這段話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長子繼承制的弱點 B.嫡長子繼承制的出現具有歷史必然性 C.沒有比嫡長子繼承制更好的權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長子繼承制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7.“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玉璽,又獨以玉, 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①秦以前人們以金玉為印 ②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③秦以后玉璽為皇帝獨有 ④皇權為民,與民共享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8.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蔽闹械摹笆蓟省睘椤爸屏稀倍扇〉淖钣行Т胧┦ A.設三公九卿加強皇權 B.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C.頒布細密嚴苛的律法 D.統一度量衡和貨幣9.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 C .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10.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郡縣制建立了近兩千年,不能改變。古往今來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這種制度,這是勢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夠如此呢?”下列對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勢所必然”的理解錯誤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導致春秋戰國諸侯紛爭局面的教訓 B.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后的需要 C.是強化地方獨立性的需要 D.與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相適應11.“漢朝早期,統治者試圖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聯盟和秦朝嚴格的中央專制間走一條中間路線。”材料中的“中間路線”是指A.郡國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舉制度12.下圖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能辨別忠奸的神獸,叫獬豸。清朝時取其意,作為某種官員官服上的圖案。該官員最有可能是 A.軍機大臣 B.內閣大學士 C.吏部尚書 D.監察御史13. 《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時)薛中書元超謂所親曰:‘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國文。’”材料說明當時的社會①科舉取士成為重要的選官途徑 ②士族門第觀念仍很強烈 ③進士科受時人追捧 ④唐朝中書令負責修撰史書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14.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漢代宰相位高權重 B.唐代宰相權力下降 C.宰相數量逐漸增加 D.皇權不斷加強15.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A.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C.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等不知。其伐遼,一日內六招樞密院計議而中書不預聞!保ㄥX 穆《國史大綱》)這說明當時 A.軍事行動保密性強 B.政府執政效率較高 C.吏治混亂職責不明 D.相權受到較大削弱清雍正年間,軍機處設在皇宮內,與皇帝日常生活辦公地毗鄰。軍機大臣多從“親臣重臣”中 遴選,任命諭旨通常說,命某人“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或“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材料中未 能體現出 A.在軍機處辦理要務易于保密 B.軍機處官員便于皇帝宣召 C.軍機處官員按才德標準遴選 D.軍機大臣多為臨時差遣性質18.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頒布了《大明律》,它規定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內亂等為“十惡”重罪,屬于“常赦所不原”;“大臣專擅選官”、“交結朋黨紊亂朝政”、“交結近侍官員”、“擅為更改變亂成法”等列罪條款又為明律所特有。這些規定 A.表明皇權專制的繼續強化 B.規范內閣機構的運作程序 C.協調了君權與相權的關系 D.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19.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禮學說》中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制度,是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边@段話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A.主權在民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民主為國內人共享   D.民主面前人人平等20.某學者指出,雅典民主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在超出個人知識范圍之外的事情上做決策”。 與這一“錯誤”出現直接相關的是 A.個人決策 B.直接參政 C.公民意識 D.法律至上21.在雅典“審判蘇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恥的地方是,以言論自由著稱的一個城市竟然對一個除了運用言論自由以外沒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學家提出起訴!薄疤K格拉底之死”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C.城邦階級斗爭尖銳 D.雅典專制制度的確立《劍橋古代史》對古代雅典有這樣的描述:“(雅典公民)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 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穿波斯的拖鞋,睡愛爾蘭的床……”這對雅典公民的 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產生的影響有 ①使古希臘產生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 ②直接促成了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觀念 ④形成了積極參政的公民素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3.《世界文明史》介紹:羅馬成文法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羅馬城市行政官在執法過程中所做的決定……行政官……可以根據每一個別案例的情況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判決。他的這種決定成為事實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見,羅馬法的顯著特點是 A.具有較為明顯的習慣法傳統 B.內容龐雜且受行政因素影響 C.結構松散但有普遍的適用性 D.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實用性24.地米斯托克里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薩拉米戰役中,他指揮雅典海軍,取得了對波斯侵略者的決定性勝利。史書已載他曾被放逐。美國考古學家在對雅典遺址的發掘中發現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據字跡辨認是14人刻寫。這反映 A.雅典民主制度健全,凡對民主構成威脅的人都將被放逐 B.直接民主有利于維護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權益 C. 雅典公民雖然民主法制意識濃厚,但文化素質普遍低下 D. 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為號召,鼓動民眾把陶片放逐法作為打擊政敵的武器英國學者梅因在其《古代法》中說“從整體上講,羅馬人在法律改進方面,當受到自然法的理論的刺激時,就發生了驚人的進步!边@主要表明A.自然法是羅馬法的根源B.古代羅馬人的法律意識較強C.自然法使羅馬法臻于完善D.羅馬法對后世影響深遠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2小題,共40分。)31、 閱讀以下材料(20分)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個小國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單薄,不足以統治東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異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東方,以為周室的“藩屏”。 ——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材料二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材料三 (主父偃)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江西省奉新一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44273.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