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河北省正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 Word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荚嚂r間6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 共8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8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判定文明時代出現的具體標志時,有學者將其物化為:(一)以宗廟、宮室為核心的都城的設立;(二)王陵區的存在;(三)青銅禮器與青銅兵器被比較廣泛地使用;(四)已能記載語言的文字的應用。按照此標準,中國文明社會形成的時間最遲不晚于A....2.史學界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東周以上無信史。也就是說,東周以前沒有可靠的歷史記載。這個觀點的主要錯誤在于,研究歷史A.局限于文字記載 B.只重視古代神話傳說 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權威觀點3. 有人說:分封制是一柄雙刃劍,它同時給與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種勢力能夠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獲勝,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實力了。下列地方勢力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周顯王三十五年,齊侯嬰齊自稱齊威王.晉文公加派魚鹽之稅.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魏文侯以吳起為將,編練新軍 A.強化王室對地方的控制 B.推動諸侯擴充疆域 C.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D.提高同姓貴族的地位5.史載:“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衛,封成王弟叔虞于晉,封周公子伯禽于魯,封王室召公?于燕(當時山東、山西是主要農業區)。由此可見①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②親族封地富庶,戰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滅商的基礎④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據《春秋》記載,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魯國時舉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禮,并由司空(官職)“授土”,司徒(官職)“授民”。對這一史實最恰當的解釋是A.周天子用最高禮節接待魯國國君 B.魯國國君的權力來源于周天子C.魯國國君的地位與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視禮制建設7.西周時期,對墓葬用品的規定嚴格,如:規定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該材料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B.西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C.西周的冶煉業十分落后 D.西周的青銅器數量比較少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庭亂! 這表明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目的是A確立嫡長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內部紛爭,強化C.解決權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統治秩序D.保證貴族血統的純正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10.春秋初期,楚國君主首先稱王。隨后,吳、越等國國君也相繼稱王。上述現象本質上反映了A.專制制度動搖 B.江南經濟超過北方 C.分封制的動搖 D.周王至尊地位動搖11.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其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發展 B.疆域的拓展C.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12.“皇帝”制度創立于秦朝,關于這項制度說法錯誤的是A.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個人的意志B.“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定律C.歷代官僚體制雖有變化,但都以服務皇帝為基本準則D.“法令出一”意思是說,皇帝的決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禮、生日、命將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等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這樣的建筑理念體現的實質問題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齊全 C.皇權至上 D.國家大一統1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明代為:朱奉天運、富有萬方……這種排列主要體現了 A.皇權的獨尊 B.中央集權的強化 C.等級制度的森嚴 D.文化專制的擴展15.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學者在考證秦朝設郡的數目時,收集、使用了以下幾類資料,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 A.《漢書》的記載 B.民間的傳說 C.史學家的論文 D.秦簡的記述16. 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些文物最早出現于A.春秋戰國 B.秦代 C.漢代 D.元代17.郡縣制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下列關于郡縣制的表述,正確的有①郡縣制是秦朝統一全國后最早開始實施的 ②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 ③郡的最高長官稱監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18.秦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桂林郡、象郡,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趙佗任南?たの,任囂任龍川縣縣令。趙佗、任囂A.定期朝覲秦始皇 B.負責將地方財政運送中央C.協助秦始皇處理中央政務 D.受秦始皇任命 19.我國古代官僚機構中,最早具備監察職能的是A.節度使 B.御史大夫 C.提刑按察使司 D.刺史20.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體職責是①“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②執掌群臣奏章,兼理國家監察事務③在中央各官職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④名義上掌管兵權,實際上由太尉“掌武事”A.①③④ ? B.①②④ C.①③ ? D.①②③④21.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睆娜祟愓挝拿靼l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轉變22.《賈誼?治安策》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諸侯而少其力,少力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賈誼這一主張主要因為 A.形成中朝機構 B.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C.漢武帝削弱王國勢力 D.漢武帝實行刺史制度23.秦統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胺滞踝拥,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 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A.尚書被中書取代    B.重用近臣,攘奪相權,朝廷始分內外朝,丞相屬外朝C.以三公決策,輔佐皇帝   D.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權25.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職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C.管理地方軍事 D.管理地方財政26.右圖所示的我國古代中央機構分別出現于A.秦朝和西漢B.西漢和東漢C.秦朝和隋唐D.唐朝和宋朝27.唐太宗時期,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須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正確的運作程序(皇帝作用暫不考慮)是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工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28.從圖一到圖二的變化,最能反映出  圖一              圖二A.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B.相權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權進一步強化C.中央機構精簡取得較大成就     D.六部的設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29.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時中國西部民族的統稱)應考;左榜供漢人(原金朝統治下的漢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內的人民)應考,鄉試、會試考中名單都按民族分配。這表明元朝.科舉制度得到最終確立B.選拔人才體現了民族之間的區別.統一后重視全面推行漢化政策D.以科舉作為協調蒙漢關系的手段.《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認為,君主應當A建立上傳下達的郵驛制度    B經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間體察民情   D加強對中央與地方官員的監察A.唐朝中央審議機構是中書省 B.唐朝中央機構相互牽制和監督C. 唐朝中央執行機構是門下省 D.唐朝中央決策機構是尚書省32.針對唐中后期宰相“事無不統”的教訓,為了進一步分割宰相權力,宋太祖采取的創新措施有 設中書門下分掌行政權? 廢丞相,設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設樞密院掌管中央軍政 設三司機構總管國家財政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33.“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A.推恩令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34. 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某一官員“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這一官員的身份應是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A.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B.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C.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D.在考試方法上開始實行糊名法36.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A.為選拔士族河北省正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52146.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