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高中2015年秋季期9月月考試題高一歷史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命題人:甘引蘭 審題人:唐曉良試卷說明:本試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為試題(選擇題和主觀題),學生自已保存,Ⅱ卷一般為答題卷,考試結束只交Ⅱ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分,共分,答案必須做在答題卡上,否則不得分): 1、史書記載,結束了漢末以來三國分裂局面的晉武帝司馬炎共有兒子26人,但太子司馬衷卻天生癡愚。晉武帝想要廢太子,另擇繼承人,皇后勸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于是晉武帝沒有更換太子的人選。由此可見,晉武帝選太子是根據 A、世襲制的父死子繼原則B、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 C、君主制的集權獨裁原則D、禪讓制的尚賢原則 2、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對遼闊的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實行行省制度B、實行冊封制度 C、實行三省六部制C、設置理藩院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他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明太祖深感力不從心,為此,他采取的解決辦法是 A.重用身邊的侍從和秘書等組成內朝,參與軍國大事 B.開創行省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C.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D.設置軍機處以提高行政效率,協助皇帝處理快速A.夏王位世襲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舉制5、分封制在周朝初期鞏固周的統治,發展周的疆域;在后期則造成分裂割據,瓦解周朝的統治,導致這種截然不同結果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爭權奪利 D.井田制的破壞6、下圖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地方權力強弱變化圖,較為正確的是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應,宗正管皇帝家族和親戚等。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體的本質是 A.職分細化,各負其責 B.化國為家,君權至上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8、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桂林郡和象郡。任囂任南?の,(注:南?たぜ壭,只設尉,不設郡守)統轄番禺、揭陽、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根據秦制度的規定,與任囂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和諸侯一樣擁有封地C.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D.對下督責所屬各縣9、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度,然而“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這說明A.分封制有利于國家統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強王權C.郡國并行有利于消除內亂 D.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一10、“它排除了丞相個人專斷,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強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漢郡國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內閣制度11、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A.等級制度越加嚴格 B.君臣關系越加緊張C.皇權不斷加強 D.對地方控制越加規范12、安徽宣城某班同學自編自導了一部歷史短劇,劇中我國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歷史隧道談論起自己的豐功偉績。其中的臺詞有與史實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創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蓋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權,相互監督,確保了我的獨尊地位。”C.明太祖:“我設立內閣,感到大權在握的踏實。”D.雍正帝:“我設置了軍機處,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13、某電視專題片中出現了三組鏡頭,分別反映了不同朝代為解決洪水災害,中央政府的運作情況。據所學知識判斷,下述歷史場景最早出現的朝代分別是①蜀郡洪水為患,丞相與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給皇帝裁決②渝州發生洪災,三省長官分工明確,相互配合③徐州府爆發洪災,閣臣據皇帝旨意寫成詔書,直送工部、戶部執行賑災A.秦、唐、元 B.漢、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14、官僚政治指機能專業化、講資格、按規章辦事、權力分等級等特點的系統行政管理。貴族政治指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是A.分封制的推行 B.“皇帝”制度確立 C.郡縣制的確立 D.科舉制的完善15、右圖是我國古人繪制的《舉子看榜圖》。它所反映的選官用人制度在隋唐時期的影響之一是A.強化了任人唯親的現象 B.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C.遲滯了官僚體制的成熟 D.鞏固了門第選官的制度16、山東省素有齊魯大地之稱,這主要來源于A、西周分封 B、古代地名 C、甲骨文記載 D、大汶口文化17、秦始皇規定:只有皇帝一人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所用的玉印稱“璽”。這體現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點A、皇權至上 B、皇位世襲 C、皇帝獨尊 D、中央集權18、.“封建社會”、“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其實是在近代以后才傳入中國的。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論》,他“論”的可能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19、主父偃曾上書漢武帝說,“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和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分別是A.郡縣制、設置中朝 B.郡國并行制、“推恩令”C.郡國并行制、“封異姓王” D.郡縣制、設刺史20、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笨たh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 B.更有利于皇帝集權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干政績任免官吏21、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 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22、“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第?芍馈度ā、《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語諷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制舉 C.世卿世祿制 D.八股取士23、下圖是古代帝王家廟布局圖,一般而言祖廟居中,二世稱昭,三世稱穆,四世稱昭,互為昭穆。這可能與哪項制度有關:( )A.君主專制 B.郡縣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24、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說:“隋及初唐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下列有關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進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相權三分,獨立施政 B.中央集權,地方分權C.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D.完善機構,皇權頂峰 25、伴隨我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歷程的兩對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②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③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④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非選擇題(共40分,26題12分、27題20分、28題18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代以前,“璽”并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材料二】 清朝有這樣一個機構:有官無吏,辦公場所只是幾間值班用的平房。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他們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各種詔令由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材料一中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秦朝建立的什么制度?此制度突出特征是什么?(6分)(2)指出材料二中的這個機構叫什么?這個機構的設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6分)2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缚抵,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 ——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傤I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薄獤|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盡奪藩鎮之權”的具體措施,材料一作者對此看法如何?(10分)(2)材料二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元朝為什么實行行省制?( 6分)(3)上述材料體現出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怎樣的演變趨勢?(4分)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與共開國之人及其子孫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選舉也。 廣西貴港市覃塘高中2015-2016學年高一9月月考歷史試題(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17950.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