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一歷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專題檢測試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一歷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專題檢測試題
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1)
一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合作討論11999年前后,北京各界人土曾經圍繞著是否應該修復圓明園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一種意見主張按當年原樣修復,當今國力強盛,理應再現我國園林一絕,褒美于世界;一種意見主張保持現狀,以利于教育子孫后代勿忘國恥。
  你是怎樣認識這一問題的?試談談你的觀點。
  我的思路: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建議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歸納分歧意見,適當引導不同論點問題展開辯駁交鋒,以活躍思維,培養思維說理能力,并鼓勵多角度地考慮問題,不必強求一致。
  當然,討論辯駁時可以適當參考以下資料: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精美的主體建筑大多被焚毀,處處斷壁殘垣,不勝悲涼。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再次被劫掠,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殘存的景點和同治、光緒年間修復的部分景點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中華民國成立后,軍閥割據混戰,圓明園無人管理,軍閥政客乘機將園中名木佳石拆卸運走,附近農民為了生計也拆磚運瓦加以變賣。這樣,銘刻中國近代歷史滄桑的圓明園遺址最終形成!
2 合作討論2
下面是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向列強借債情況表:
時間借款額年息折扣年限共計償還本息
1895年4億法郎4厘9436白銀3億兩白銀7億兩
1896年1600萬英鎊4厘9436
1898年1600萬英鎊4.5厘8345
  請你想一想: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資本主義國家貸款,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我的思路: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的國家環境(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目的(償付戰爭賠款)、性質(政治借款)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學生明確:目前中國面臨著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即經濟迅速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與本國現有資金短缺的矛盾,因此需要引進外資。這是在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條件下主動實行的,只要我們加強法律、稅收等綜合手段的運用,對外資的剝削本性加以約束,是可以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取得經濟效益的。這與清政府的大借外債是完全不
3 1899年,美國政府第一次向侵華主要列強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核心內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商業機會均等”。1900年5月中旬,美國第二次向諸列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核心內容是強調“維護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
  請思考:有人相信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保持中國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我的思路:這實質上是把美國的要求由經濟利益擴大到政治領域,由只包括各國在華“租借地”和“勢力范圍”擴大到整個中國�!∫驗槊绹f“保持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實際含義是要使中國成為一個完整和穩定的世界市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在于:(1)把中國的門戶向一切帝國主義國家開放。這是因為美國害怕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使自己難以插足。(2)美國企圖通過“門戶開放”政策,得以插足任何一國的“勢力范圍”,分享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權益。(3)美國的經濟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優勢,在競爭中排斥其他列強,達到獨占中國的目的。所以從表面上看,美國標榜“利益均沾”似乎是一視同仁,而實際上在同等條件下競爭,結果總是對強者有利。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隨著“門戶開放”政策得到列強認可并得以貫徹,美國在華勢力逐步擴大。1928年,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美國取得優勢地位。
練習
“領事裁判權” 也稱為“治外法權”,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1843年,英國通過《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國攫取到該項非法特權,據此特權,英國在華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約束和法院審判,在中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受英國領事依照英國法律審判,中國政府不能過問。隨后,美、法、俄等國也取得了此種特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歷史回眸一、國門洞開
  1.經過
 �。�1)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并通過《南京條約》首先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后,美、法等國也加入了侵華的行列。
  (2)1856~1860年,英、法兩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前后,俄國侵吞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乎方千米。
 �。�3)1883~1885年,法國發動侵華戰爭,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
 �。�4)1894年,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5)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90t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等1l國簽訂《辛丑條約》。此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危害
 �。�1)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殺害了數以百萬計的無辜百姓;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喪心病狂地毀滅中華文明遺產。其中,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就是最有力的例證。
  (2)政治上,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權完整。
 �。�3)經濟仁,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二、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
  1.1895年,日本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列強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1895年的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
  3.1897年11月,德國派軍隊占領了膠州灣。12月,俄國強占旅順口和大連灣。隨后,法、英、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4.1899年9月,美國向列強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進入新階段。
“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清王朝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有:一是封建的自然經濟不需要外來商品;二是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威脅其統治。閉關政策的實行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后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不但不會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妨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閉目塞聽,愚昧無知,驕傲自大,故步自封,阻礙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造成了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國強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時期內使用和管理的地區,租期為25—99年不等。表面上看,在租借期間,租借地的主權仍屬于出租國,實際上這是帝國主義國家侵占弱小國家領土的一種形式。1897年,德國租借膠州灣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塊租借地。它和租界不同,在產生的時間、空間、殖民性質的程度等方面二者都存在較大差異。“勢力范圍”一般指殖民主義或帝國主義國家憑借軍事、政治或經濟力量,控制某一國家或該國部分地區,作為其“勢力范圍”,宣稱這個地區是特定地帶,它享有特殊權益,不許其他國家染指。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實際是走向殖民地的過渡形式。
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它的取得必須有條約根據,條約中規定這種待遇的條文稱“最惠國條款”。這種待遇一般是相互給予的,其享受范圍可由締約國雙方協議確定。這是發展國際間正常貿易、消除貿易歧視的一種手段。但鴉片戰爭后,中國與外國所訂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外國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的權力,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
突破思路本節課言簡意賅地涵蓋了自1840—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侵略,主要包括國門洞開、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兩部分,其中的“門戶開放”政策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鑒于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此比較熟悉,歷史資料又很豐富,我們教學時應該各有側重。
 �。�1)國門洞開 本目主要闡釋了中國近代前期,列強發動的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及其影響,其中的“影響”是我們教學的重點。首先,結合《1841年1月29日英軍侵占香港》等插圖,指導學生教科書并填寫“近代前期列強侵華戰爭簡表”,從而把握歷次侵華戰爭的時間、發動者和結果;其次,教師出示體現戰爭危害的典型資料,結合《日軍旅順大屠殺》等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從中歸納出列強侵華在人權、主權,經濟等方面的危害。
 �。�2)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教學時應予以特別的關注。首先,教師應在簡要指出瓜分狂潮國際背景的基礎上,結合《19世紀末列強在華強占的租借地示意圖》和《時局圖》等插圖,形象直觀地介紹瓜分狂潮的狀況,真切感受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其次,指導學生教科書,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門戶開放’政策的背景、內容和影響”,重點有不加干涉是其策略、現行稅率利于美國等,說明“門戶開放”政策既是中國對列強開放,又是列強在華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對美國的開放。
時空隧道1英國攫取在華“領事裁判權”
材料一:英國商務監督或領事,將遵本國政府的命令,制定制度規則和章程,并設立法庭,以管理僑華的英國臣民,如有任何英國臣民被控犯罪,他將受監督和總領事為此目的所設的法庭審理。如果他訊明有罪,則他的處罰應聽由英國政府或它的官員處理。
一一《巴麥尊子爵致奉命向中國政府交涉的全權公使函》
  材料二:關于刑民事案件管轄這一問題,我愿喚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環境所能許可的一種正式方法,爭取中國同意,英國當局對英國臣民這一類案件的絕對管轄權。
——1843年1月4日《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
  材料三:凡英民稟告華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領事)處投稟,管事官先行查察……間有華民赴英官處控告英者,管事官均應聽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思維點睛:上述材料反映了鴉片戰爭前后英國攫取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有關過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基本相同,反映了英國企圖從中國攫取領事裁判權;材料二中的“絕對管轄權”最能說明英國企圖攫取這種特權。鴉片戰爭結束以后,英國最終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強迫清政府承認了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時空隧道2 正確認識中國近代鐵路的興建
材料一:光緒六年歲末,劉銘傳力請修筑鐵路……李鴻章立足中外,比較支持劉銘傳的倡議,其詞曰:“處今日各國皆有鐵路之時,而中國獨無,譬猶居中古以后而屏棄舟車,其動輒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訛駭”,不但責罵劉銘傳與李鴻章“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而且宣言:“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毖髣张呻m沖破阻力“毅然興辦”,但步履之維艱可以體味。
  材料二: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鐵路事業的格局為之一變……至1911年,中國共建鐵路8200千米,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修筑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的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200千米,僅占14%。
  材料三:一些閉塞地區的經濟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代化進程。
  材料四:據袁昶估計,庚于(1901年)前后,僅順天府(注:清朝時北京稱京師為順天府)所屬州縣的窮民之中,“失車船店腳之利,而受鐵路之害者”,即在萬余人以上。
  材料五: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一如他們所有的經濟擴張活動,“完全是被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馬克思語)。俄國外交大臣維持在揭示列強爭奪鐵路的奧秘時說:“歐洲列強十分清楚,在中國保障經濟勢力的有力方法之一,就是將鐵路建筑權抓在乎里�!�
——周積明著《最初的紀元》
  思維點睛:中國近代鐵路的興建與列強的入侵直接相關,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材料一、二、五反映了中國近代鐵路興建的主要特點:遭到落后勢力的強烈反對;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投資興建鐵路,并超過了中國自建的鐵路長度;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的鐵路建筑權。材料三和材料四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近代鐵路的興建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活躍了閉塞地區的經濟,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傳播了知識和信息,推動了商業城鎮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交通運輸業以及從業人員的生活。對于中國近代鐵路的興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修筑鐵路是世界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近代化,因而修筑鐵路有其進步性;但由于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鐵路的興修在當時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但從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來看,修筑鐵路值得肯定。
時空隧道3 列強在瓜分中國問題上的斗爭與勾結
材料一:“不在中國長城以北為他自己或英臣民或其他人謀求鐵路讓與權�!�
  材料二:“不在長流域為他自己或俄國臣民或其他人謀求鐵路讓與權。”
——《中外條約》英俄換文協議
  思維點睛:上述英俄換文協議,表面上看來是在尊重中國主權,但根據材料中的“長城以北”和“長江流域”等信息,聯系課本第42頁《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的“勢力范圍”示意圖》可知,“長城以北”是俄國的“勢力范圍”,“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由此不難看出,英俄換文協議的真正意圖是互相承認對方在中國所取得的既得利益,鞏固或分取更多的侵華特權,并非是為了尊重中國主權。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國家在瓜分中國過程中的關系是既勾結又斗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4619.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