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選D。注意題干中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提示。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與當時農村生產力相適應
B.符合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
C.是對農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變革
D.是我國農村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
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透徹理解,其中“對農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變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都有較強的干擾性,關鍵在于把握其含義,認識到其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無絕對對應關系。
3.鄧小平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彼倪@段談話( )
A.是鄧小平理論開端的標志
B.促進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
C.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D.有力地推進了祖國統一進程
解析:選B。通過材料可以判斷這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促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
4.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由120種減少到60種,計劃管理的商品由188種減少到23種,計劃供應的出口商品由70種減少到36種。這種情況說明( )
A.私營工商業在國有經濟指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B.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C.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企業自主權得到擴大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題干中強調的是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計劃管理的商品、計劃供應的出口商品的減少,這說明我國經濟管理模式由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宏觀管理模式轉化。私營工商業的恢復與發展是在建國后,排除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也不符合史實;1985~1987年我國還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符合題干的是D。
5.歷史上的社會轉型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往往會出現重大的發展與變革,這正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的關鍵。下列材料:
材料1: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材料2: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所有制結構圖(改編自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
請回答:
(1)材料1預示著中國即將實行什么經濟體制?
(2)材料2表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什么現象的變化?它表明所有制轉變的方向是什么?
(3)簡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影響。
解析:本題以圖片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基礎知識的理解。解答本題先要分析材料1的主題是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材料2的主題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審清題意,依據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即可。
答案:(1)家庭承包責任制。
(2)變化: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比重明顯下降,城市個體及其他經濟占有較大比重。轉變方向:由單一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
(3)①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②使得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效益顯著提高。③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了大幅度提高,順利地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④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一、
1.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根本上看這是( )
A.由中共的政黨性質決定的
B.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C.由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
D.鄧小平理論指導的結果
解析:選C。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員葉旗衡的一副春聯寫道:“借新賬還舊賬賬賬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橫批:已經過去!边@副對聯說明了( )
A.農民對過去豐衣足食生活的懷念
B.舊中國農民悲慘的生活已經過去
C.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后的喜悅心情
D.家庭承包責任制深得人心
解析:選D。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1979年”及橫批“已經過去”,反映了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大大改善了農村過去貧窮落后的局面,表達了農民的喜悅心情。
3.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有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雙水村大隊第一生產隊在隊長孫少安主持下,制訂了一份“農業作業組生產合同”,準備實行包產到組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書看到后,大叫“走資本主義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縣委討論,最后又有地區革委會主任下達指示:堅決制止!以下觀點中有可能正確的是( )
①小說是經過藝術性加工的,帶有作者的主觀意圖,故此段有可能是虛構史實、谥醒氲霓r村經濟體制改革尚未進行,農民不可能有這樣的獨創性、垭m然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召開,但“左”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芪母锝Y束后,人們的思想已經在逐漸地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平凡的世界》是文藝作品,①說法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安徽、四川兩省率先在農村實行優惠政策,開始實行包產到戶,②錯誤;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③錯誤,④說法正確。
4.“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對這句1978年出自安徽鳳陽農民的話理解正確的是( )
①概括了包產到戶的優點、诒磉_了對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擁護 ③說明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活力④說明農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B。安徽省鳳陽縣農民的這句話出自1978年,那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而農民溫飽問題則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行逐步解決的,④錯誤,①、②、③均符合史實。故選B。
5.1979年,海城市西柳鎮一位農民做褲子賣,一天掙的錢比在地里刨一年還多。遠近農民紛紛仿效,這引起了軒然大波。民兵圍追堵截,工商稅務補稅罰款,然而攆了集中的卻攆不了分散的,褲子交易仍在進行。到1984年,西柳褲子市場終于名正言順。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認識中不正確的是( )
A.改革開放初期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B.“有形的手”打不過“無形的手”
C.實行改革是搞活經濟的必由之路
D.農民偷逃稅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結合材料民兵和工商稅務的行為可見改革初期存在政府職能部門未轉變思想,阻礙了改革的發展,A項正確;政府的管制終于無法抵制市場的形成,B項正確;只有改革,轉變經營方式才能促進經濟發展,C項正確;結合材料,農民被追堵不是因為偷稅,而是工商稅務阻止商品交易,D項錯誤。
6.下列這組圖片與國有企業改革的哪項內容緊密相關( )
A.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B.政企分開
C.股份制改造 D.簡政放權
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想到圖片所示“中國移動通信”“中國鐵通在線”、“中國聯通”等都是在原來“中國電信”的基礎上拆分出來的,其次明確這是國有企業改革中對缺乏活力的電信企業進行拆分,引入競爭機制,讓其在競爭中提高服務質量,并發展壯大。
7.《圣經》中“馬太福音”第25章有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社會分化的現象,并命名為“馬太效應!睆氖袌鼋洕嵌瓤矗獙ⅰ榜R太效應”對和諧社會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小限度,需要( )
A.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B.國家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C.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D.努力提高經營者以及消費者的道德水平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結合材料可知,要縮小社會貧富差距,需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減弱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作用。
8.觀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圖,其中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是因為實行了( )
A.社會主義工業改造
B.社會主義國有經濟
C.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解析:選D。由圖中信息可知,發展最快的時期是1989~1997年。這一階段我國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A項“工業改造”的實行是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B項是指建國初期;C項指改革開放以前的經濟政策,均不符合題目要求。答案為D。
二、非
9.下列材料:
材料1:文革時,安徽鳳陽一段花鼓詞唱道:“鳳陽地多不打糧,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1979年,鳳陽縣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加49%,賣給國家糧食4450萬公斤。80年代,鳳陽人又編出新花鼓詞,“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
材料2:到1979年,集體農業活動的組織方面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化。中國最貧困的省份,特別是在安徽,中國領導層開始了叫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戶而不是以生產隊為單位負責耕種以前的集體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體農業的痕跡也大量在中國農村消失了,因為幾乎全部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材料3:江蘇江陰縣華西村被譽為“中國第一村”。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創村莊上市的先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2005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戶村民的存款最低100萬元。2008年10月,華西村首屆國際旅游節,邀請到了400多位各國使節和130多家海內外媒體。在華西村的發展中,發展鄉鎮企業是根本,“一分五統”是保障。一分,就是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并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合并后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1中安徽鳳陽為什么會出現前后兩種不同的景象?
(2)試述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生產責任制”對現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3)根據材料3你認為與傳統的農村經濟相比,華西村的經濟呈現哪些新特點?華西村的致富對我們有何啟示?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第(1)問把握“改革鼓點先敲響”,來分析經濟改革前后的變化。第(2)問有利方面可從經濟模式的轉變,推動城鎮化等方面分析、歸納;不利方面從規模小、不利于專業化、現代化發展加以說明。第(3)問華西村的新特點應從材料中尋找知識點,總結出發展鄉鎮企業、開發旅游業、股票、農業集體化等特點,啟示要結合材料得出。
答案:(1)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平均主義的人民公社體制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有利:“生產責任制”打破了大集體僵化的經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勞動力就地轉移,帶動了鄉鎮企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
不利:家庭為基礎的“責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規模,不利于農業專業化、現代化發展。(此題為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3)新特點:發展鄉鎮企業;開發旅游業;躋身金融股票市場;走農業集體化道路。
啟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科學統籌,和諧發展;以人為本,共同致富等。
附:課內答疑站
探究與思考(教材P44)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
2.管理體制方面,實行政企分開,企業擁有自主權;所有制方面:由單一公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4475.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