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物證,下列對下圖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
A.工業“大躍進”時期以股息發放工資
B.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取公私合營政策
C.人民公社社員按期領取生產貸款
D.手工業者以入股形式參加生產合作社
解析:選D。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經濟建沒!按筌S進”時期的特點是“一大二公”,以股息發放工資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股金證”“農業生產合作社”等信息說明B項錯誤;C項中貸款與圖片中的“股金證”說法不一致,C項錯誤。
2.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C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 )
解析:選C。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1953~1958年間,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的超額完成、“八大”的正確經濟決策使得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呈上升態勢,而改造后期、“八大”以后出現的急躁冒進使得經濟的發展出現回落,符合這一特點的是B;1959~1964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思想、自然災害、蘇聯的背信棄義,使得經濟發展持續下降,“八字方針”和“七千人大會”對“左”傾思想的糾正,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符合這一特點的是C;1970~1975年,“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使得經濟不斷下滑。1973年周思來著手恢復、1975年鄧小平的整頓使得經濟發展出現兩個高潮,符合這一特點的是A;1979~1984年,改革開放的實行,使國民經濟進入持續發展階段,符合這一特征的是D。
3.以下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單位GDP能耗”年度變化示意圖。
圖中“單位GDP能耗”出現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實行“二五”
B.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C.建立人民公社
D.開展“大躍進”運動
解析:選D。四個選項均始于出現峰值的1958年,但A、B、C三項均屬于宏觀政策;一方面不構成直接原因;另一方面與能耗關系不大!按筌S進”以大煉鋼鐵、高指標為標志,直接導致“單位GDP能耗”達到峰值,故選D。
4.(2014年高考大綱全國卷)下圖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總產值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
A.經濟政策的變化
B.工業結構的調整
C.農業經濟的波動
D.中蘇關系的變化
解析:選A。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60~1965年”,這一時期國家開始糾正“左”傾錯誤,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由此排除B、C、D三項。
5.(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962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規定,農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至少30年不變。這項政策在當時( )
A.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
B.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錯誤影響
D.增加了城市的糧食供應
解析:選A。解答本題時,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在當時”等進行思考。根據教材知識可知,1960年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黨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八字”方針,從1962年起,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故A項符合題意。
6.(2014年高考福建文綜卷)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份”,這些就構成了( )
A.舊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B.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C.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
D.半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
解析:選B。依據信息可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形態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即集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因此選擇B項。
7.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210%,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83%,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
A.工業結構得到了改善
B.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
C.工農業生產比例協調
D.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
解析:選A。建國初我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中顯示“一五”期間生產資料的生產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工業結構得到了改善,A項符合題意;B、C兩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排除。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項。
8.在江蘇省常熟白茆鄉,時人傳唱著一首山歌:“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此首山歌( )
A.最早傳唱于上個世紀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體化完全是農民自覺、自發的行為
D.反映了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解析:選D。材料說明農村經歷了由小農經濟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變化,即由個體小農經濟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實質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開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項;這首山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各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排除B項;C項是對材料的錯誤理解,沒有認識到集體化運動是政府組織的對農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9.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
年份農業(%)工業
輕工業(%)重工業(%)
第一年26.633.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選D。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農業、工業比重在逐年趨向合理。建國開始時學習蘇聯重點發展重工業,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優化農業、工業比重,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
A.允許企業實行公私合營
B.承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選C。企業廠長經理發出“松綁”的呼聲,說明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受現有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無法調動企業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八山墶钡膶嵸|是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實行公私合營是社會主義改造的表現,因此排除A項;1984年實行的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因此排除B項;當時正處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不可能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正確答案為C。
11.(2014年高考四川文綜卷)下列三幅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解析:選A。三幅圖片反映的都是1980年的事情,第一幅圖反映農村改革,第二、三幅圖反映的都是經濟方面的改革,故A項正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確立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B項錯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C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D項錯誤。
12.(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企業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
C.鼓勵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工資總額
解析:選C。解答本題時,要抓住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985年《關于國有企業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企業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進行思考。根據教材相關知識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強企業的活力,而國有企業工資改革的目的是鼓勵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強企業活力,故C項符合題意。
13.下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
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C。1979年《人民日報》首次刊登廣告的積極作用包括①、③、④,做題時應把題干信息與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比對,尤其是關于對內改革的思想,也可結合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行逆向思維,得出改革的實質是增強企業活力,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認識,②“實現中外合作生產”敘述錯誤。此時我國正在規劃、建設經濟特區,中外合作生產還未能實現。
14.(2014年高考江蘇單科卷)下列圖片可以反映建國后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改變是( )
A.土地的使用權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權 D.土地的規模
解析:選A。三幅圖片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土地歸集體或國家所有,土地所有權、土地的用途都未發生變化,土地規模變化也不明顯。
15.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
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
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
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
解析:選C。1919年的五四運動說明中國人民已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說明民族獨立,1979年的改革開放說明民族振興,2009年我國已進入崛起時期。
二、非選擇題(16題20分,17題20分,共4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人民日報》公布《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材料2:某一歷史時期的圖片“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材料3: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
??鳳陽的一段花鼓詞
材料4:
請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是什么運動?具有什么特點?結果如何?能從中吸取哪些教訓?(10分)
(2)與材料3相比,材料4中的鳳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從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對經濟建設的哪些啟示?(4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人民日報》公布《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可知說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由材料2中的圖片“一個蘿卜千斤重”,可知說的是“大躍進”。由材料4中鳳陽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可聯想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結合四則材料,得出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答案:(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特點: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結果:浪費了資源和民力,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困難時期。
教訓:不能單純按主觀意愿辦事,要尊重客觀規律;應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由外出逃荒到農業大豐收。
原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發展經濟要遵循客觀規律;要堅持實事求是;要堅持黨的。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實行生活必需品配給制度,往往是在戰爭狀態下被迫采取的臨時措施,然而各類票證在新中國歷史上卻流通了40多種。
材料2: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幾乎離不開各種票證。到商店購物,除了付錢,買糧要憑糧票,買布買衣服要憑布票。買油要憑油票,買肉要憑肉票,其他消費品如蜂窩煤、爐具、肥皂、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電視機、煙、家具等都需憑票購買,甚至春節期間城市居民憑證每人只供應200克花生、150克瓜子。
材料3: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有八種面額,分別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
材料4:1985年中國發行了第一張信用卡??“中國銀卡”,……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卡”已司空見慣。
(1)根據材料1,簡要概括建國以來我國使用票證的特點。(4分)
(2)結合材料1、2說明出現這一票證現象的主要原因。(6分)
(3)結合材料3、4分析第五套人民幣以及信用卡出現的主要原因。(4分)
(4)談談你對上述變化的認識。(6分)
解析:本題以各種票證的存廢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狀況變化的理解,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國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第(1)問可從圖中提示的存在時間、存在范圍、品種方面概括其特點;第(2)問要結合建國初期的經濟狀況分析原因;第(3)問要結合當前經濟建設的成就分析;第(4)問要結合變化談認識。
答案:(1)范圍廣、品種多、時間長。
(2)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財政經濟困難,物資緊缺,供求矛盾突出;三大改造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品相對短缺;生產力的落后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0267.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