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在隋代,特別在唐代,隨著全帝國的再統一……貴族力量逐漸衰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官僚所代替。”下列哪一制度促成了這一現象?
A.九品中正制 B.科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舉制
【答案】B
2.蘇東坡說:“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辈牧现小皾h以后出于郡縣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答案】B
3.十七世紀某西方人認為“(中國)這一制度提供了這樣一種保障,即政府以個人的才能為基礎,而非歐洲那樣——為世襲權力所支配,故該制度不失為一種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該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答案】D
【點撥】從材料“政府以個人的才能為基礎”中可以了解到,這種制度應指隋唐確立起來的科舉制,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
4.讀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和秦朝相比,中央權力機構最大的變化是
A.出現了內外相制的權力結構
B.擴大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監察體系
C.加強了三公九卿的官僚體系
D.增強了以丞相為首的中樞機構權力
【答案】A
5.西漢與秦朝有直接繼承關系的重要制度是
A.地方監察制度 B.地方行政制度 C.選官制度 D.戶籍制度
【答案】B
6.下列根據《中國古代職官》編制的表格,這一表格反映了科舉制度
時期兩宋明清
項目50%以上的進士43%的進士
任官前出身平民貧寒家庭
A.實質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 B.扭轉了傳統等級和門第的觀念
C.促使部分社會階層的變動 D.完全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7.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唐宋變革說”認為,自唐朝開始,中國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宋朝以后進入到“近世”時期,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現出新的特征。以下關于唐宋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商品貨幣在經濟中影響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顯出現市民化趨勢
③經濟重心轉移逐漸完成④中樞機構分權制約了君主專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點撥】本題考查了唐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概況。根據所學知識①項正確;第②項正確,唐宋時期傳奇小說、話本、詞等產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趨勢;第③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第④項錯誤,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權的一些措施都是為了加強君權,削弱相權,而不是制約君主專制。排除④后可得出正確答案。
8.從封建政治制度的發展來看,你認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點是( )
A.綜合了漢魏以來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牽制監督
C.明確了部門職權的劃分 D.打擊了士族門閥的勢力
【答案】B
【點撥】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三省六部制作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應該是制度本身的優點,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B、C比較B更全面準確,它有利于封建政權的協調運轉,維護統治。
9.始建于元代的中軸線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從永定門一路向北,前門、正陽門、社稷壇、太廟、天安門、故宮、景山、鐘鼓樓……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中國古代這樣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經濟將緩慢解體 B. 城市經濟逐漸繁榮
C.儒家地位不斷提高 D. 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答案】D
【點撥】根據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體現了極大的對稱性,皇宮建筑處在中軸線上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中央集權。
10.從秦朝到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影響了中國近2000多年。你認為下列中的一項制度最能體現“皇權下的民主”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漢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軍機處
【答案】C
【點撥】本題考查了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卮鸨绢}“皇權下的民主”是關鍵,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相互補充,其分工體現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權力但最后的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本題選C項。
11.《元史百官制》中說:“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則有行省……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边@充分說明( )
A.元代職官與宋代相比沒有變化
B.地方機構長官為蒙古人和漢人,掌握實權
C.反映了當時民族團結和融合
D.元代地方設行省,行省之下則有路、府、州、縣
【答案】D
【點撥】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規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設路、府、州、縣。各級機構設置完整的官職,配置相應的官員,一般以蒙古人為各級機構首長,漢人和南人只能擔任副職。據此結合各選項ABC三項說法錯誤,本題選D項。
12.唐朝后期“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保ā杜f唐書》)這則材料表明
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矛盾
【答案】B
【點撥】考查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把握材料關鍵信息“唐朝后期”、“ 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結合唐末藩鎮割據的階段特征,選擇B項。
13.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與秦朝相比,最大的差異是
A.皇帝權力 B.獨尊儒術 C.地方建制 D.中央機構
【答案】C
14.《元史?釋老傳》記載:“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廣而險遠,民獷則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睂Σ牧险J識正確的是
A.元代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B.元代對蒙古地區實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對西藏地區采取特殊統治政策
D.元代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漢化”政策
【答案】C
15.下列關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項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分散了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B.調整了地方與中央關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機構 D.保證了皇權獨尊
【答案】B
【點撥】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此題干簡單,難度也小,主要是仔細審題,注意限制詞:不正確。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主要是解決專制主義中央集制中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它把相權一分為三,起到了分散相權,保證了皇權獨尊的作用,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機構,但并不能調整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因此,ACD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確的,但因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就為B。
16.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內閣
③宋朝在中央設置中書門下,在地方設置通判 ④清朝的軍機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17.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化。下列制度體現了這種變化開端的是
A.推恩令的實行 B.中朝官權力加強
C.三司使的設立 D.科舉制的創立
【答案】B
18.《起居注》是由職業史官(記注官)記錄皇帝言行的檔案。漢時,皇帝不允許觀看《起居注》。唐朝開了觀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觀閱成了慣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記注官泄密”這由,停止編纂《起居注》。這最能說明:
A.歷朝皇帝歷史知識日益豐富 B.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
C.清代君主的權力不再受制約 D.《起居注》史料不夠真實
【答案】B
19.有人認為,與漢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為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提供了一種較為科學的方式。所謂“科學”實質是是指
A.通過分散相權保證皇權獨尊,又調動了宰相的積極性
B.三省的長官各司其職,分工較為科學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過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個科學的行政體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答案】A
20.有學者研究發現,宋代經常出現縣官職位空缺,無人愿意履職的現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樣如此。出現這一現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權過度,地方權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經濟發達,棄官從商普遍 D.經濟重心南移,文人棄北趨南
【答案】A
【點撥】北宋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的實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過度集權導致地方權力削弱,造成地方縣官職位空缺時卻無人履職的現象。
二、非
21.禮儀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變遷。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藝祖(宋太祖)繼位之一日,宰執范質等猶坐,藝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辟|等起,進呈罷,欲復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為故事。
——邵博《邵氏聞見后錄》
漢制,皇帝為丞相起(立);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 ——康有為《擬免跪拜詔》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歲的蕭姓鹽商,從揚州來南京求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笑著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卻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禮。孫連忙將他拉住,請他坐下說:“現在已是民國,不再行這一套了!辈⒂H切地和他交談:“總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體國民服務的!崩舷壬鷨枺骸翱偨y若是離職呢?”孫說:“總統離職后,就和百姓無異了!迸R走時,老先生高興地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
——摘編自吳劍杰《中國近代思潮及其演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至明清君臣相見禮節的演變歷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演變反映的本質問題。(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唐宋、明清三個時期君權相權的變化,并概括其趨勢。(10分)
(3)指出材料三中“見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社會巨變的重大歷史意義。(8分)
【答案】
(1)漢代,君為臣起立(相迎);晉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須跪見皇帝。大臣地位越來越低下,以致喪失基本人格;皇權獨尊,專制主義政治走向極端。(8分)
(2)秦漢:秦始皇集大權于一身,設丞相,協助處理朝政;漢代設中朝等,意在改變相權過重的傳統。唐宋:設三省六部、參知政事等,分散相權。明清:廢丞相,設內閣、軍機處等,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權逐漸強化,相權逐漸削弱。(2分)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變革,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4分)
【點撥】本題考查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君權與相權的變化,以及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影響。材料一比較容易讀懂,依據材料歸納漢代至明清君臣相見禮節的演變:坐著→站著→跪著,反映出皇帝對大臣控制的加強,專制主義的加強。第二問回歸教材概括歸納,秦漢專制主義表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專制主義表現: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權的措施;明清專制主義表現:廢除宰相制度、設內閣、設軍機處等。第三問主要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響,促進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通過與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比較,可見辛亥革命在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上邁出重要一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本題從禮儀入手,考查中國政治制度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這樣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第1問漢代至明清君臣相見禮節的演變歷程可概括分析材料一來獲知,本質問題主要指皇權專制不斷加強,大臣地位不斷削弱。第2問是常見題,根據所學回答秦漢、唐宋、明清三個時期君權相權的變化,趨勢主要指君權逐漸強化,相權逐漸削弱。第3問需準確把握辛亥革命及歷史意義,根據所學回答即可。
22.結合材料及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有關中學堂一二年級的課程與課時:
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畫體操
一年級1948324212
二年級1948234212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詔設學堂諭屢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則以利祿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數也。是故變法必自設學堂始,設學堂必自廢科目始。
——兩廣總督陶模《圖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自世卿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
——孫中山
(1)據材料一二,分析清政府新式學堂的特點,分析為何“設學堂諭屢矣,而人才不出”。(4分)
(2)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對科舉考試的態度及理由。(3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對科舉考試的相反態度,談談你對科舉考試的認識。(9分)
【答案】
(1)增設了近代科技的教育內容,《四書》和《五經》等經學在全部課程中占居首位。所培養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的舊教育根深蒂固,無法培養出真正的近代化人才。(4 分)
(2)孫中山認為科舉考試相對舉薦制度更加公平嚴格,培養了大批人才,贊成科舉考試。(3 分)
(3)材料二側重從科考內容(科目)加以批評,主張廢除科舉考試。材料三側重科考制度的公平性給予肯定。(3 分)
科舉考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為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提高行政效率創造了條件,考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公正。(3 分)
近代以來,隨著對科技人才的需要,考試科目的陳舊,科考做官的思想阻礙了新式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進步。(3 分)
【點撥】
(1)本題考察近代教育選拔制度。材料一中,清政府新式學堂出現前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四書五經,表中讀經講經安排的課程較多,且出現了外國語、體操等近代課程。根據材料二中“而人才不出,何也?則以利祿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數也”回答。
(2)本題考察近代中國教育制度。第一問,根據材料三中“人才輩出”回答,第二問可以言之有理回答。
(3)本題考察近代中國教育制度。第一問,從材料二“欲其舍詩賦、八股、小楷之慣技,棄舉人、進士之榮途”材料三“自世卿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回答。第二問,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據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4887.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