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和技能: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和主要特征,體會我國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能夠根據提供的圖像及文字資料分析推導出有關我國發展道路的科學結論。
2、過程和方法:通過課前資料收集和整理,培養學生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課堂展示、討論交流等自主性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關注熱情,認識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緊迫性以及它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使命感。
三、過程:
【導入新課】:學生時政新聞發布:介紹近日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的概況,從本屆博覽會的主題引出“新型工業化道路”話題。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 (板書)
教師: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國為什么要選擇工業化道路呢?
【閱讀與思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35頁欄目,并思考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農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哪些不同?
提問:你能從圖示中得到哪些信息?兩種生產方式有何不同?
【小組討論】
【學生發言交流】:(略)
教師總結:兩種生產方式下的生產技術、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生產規模、從業人數等方面均有差別,這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經濟)與為日益擴大的市場而生產的發達商品經濟(工業經濟)的區別,優劣十分明顯。
縱觀當代世界的發達國家,大多是實現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1、工業化的含義及其發展進程
① 工業化 :一般指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工業化的國際標準及我國的現狀:(圖表顯示)
農業產值占GDP比重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工業化的國際標準小于15%小于20%大于60%
中國目前狀況15%50%38%
② 工業化的進程:
【學生多媒體演示】英國的工業化歷程(見【附件2】)
【學生思考】: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教訓給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存在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及教訓。如果中國走傳統工業化的老路,其能源消耗是整個世界無法承受的;我國不應該重蹈西方國家工業化“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我們應該選擇既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播放錄像片】:“蒙牛”集團迅速崛起(見【附件3】)
教師:為什么“蒙!奔瘓F能夠迅速崛起?其成功的妙訣有哪些?
指導學生結合錄像資料和教材內容,分析歸納“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并展示板書
教師對每個特征作簡要解釋,或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每個特征的具體內涵。
這實質上是黨和政府確定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
【多媒體演示】:瑞典迅速崛起的啟示(見【附件5】)
瑞典迅速崛起的奧秘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信息技術、無線通訊產業被認為是瑞典經濟的特別優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據當代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趨勢,我國實現工業化必須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設這個核心。
3、信息化的含義
信息化:就是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廣泛應用計算機、現代通信、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全面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發展過程。
【議一議】 “信息化”與“工業化”是怎樣的關系?(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代表發言)
【學生討論】:(略)
教師歸納總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就是以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使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起到倍增的作用和催化的力量;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以工業化的物質技術成果為基礎,使信息化通過工業化發展而不斷深化和加速發展。
【案例展示】:森達在國內制鞋業首家實施了企業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見【附件6】)
結論:實現工業化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我們要走的是一條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展示板書:
【完成課本34頁“操作平臺”】在上海,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你能舉出這方面的實例嗎?
【學生活動】列舉信息化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例證
教師總結:上海提出建設“數字城市”、“數碼城市”、“信息港”的口號。顯然,在上海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產生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是完全可能的。
【多媒體演示】上海信息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見【附件7】)
師:申辦、籌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是上海的又一次發展機遇,“數字世博”將助推上海的信息化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作為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怎么辦?
六、教學資料附錄
【附件2】英國的工業化歷程及其教訓
世界上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是英國。英國的工業化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完成,大概用了100年時間。(到20世紀初期,主要歐美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到20世紀末,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60—70個基本實現了工業化)。
當然,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走了一條彎路:由于面對的是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對工業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同時,各種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工業生產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建立在資源高投入的基礎之上。這種工業化過程一直伴隨著較為突出的環境污染,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環境污染的問題才被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1952年12月,倫敦大霧籠罩,致使城市上空連續四五天煙霧彌漫,飛機取消航班,汽車白天行駛要開車燈,行人只能沿人行道摸索前行。相隔10年后又發生煙霧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工業排放的煙霧是元兇。英國的工業化導致了泰晤士河在近現代近百年時間里看不到魚,經過二戰后的環境治理,才于1968年在泰晤士河中重新發現40種魚。
【附件3】從“蒙!奔瘓F迅速崛起看“新型工業化道路”
?①、科技含量高(從奶牛育種飼養方式到牛奶加工儲藏保鮮工藝,均合理選用當代世界最先進科技成果)。
②、經濟效益好(產品適銷對路、產出投入比率高,組建以來,短短幾年時間,已發展成為我國奶制品企業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③、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污染少(以環境保護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內蒙古大草原的資源優勢,成本低、見效快,污染少)。
④、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奶牛散養在牧民家里,科學飼養,既保證了公司有充足的奶源,也帶動了廣大牧民迅速致富)。
【附件4】:世界四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18世紀中--19世紀末),由于蒸汽機和紡織機的應用,帶動鋼鐵、機械、煤炭、造船、紡織等產業的迅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產業革命:(19世紀后半期)由于電的發明和應用,電力、汽車、飛機、冶金、化學、石油等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
第三次產業革命:(20世紀40年代開始)由于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機械化生產進入到自動化生產的電子時代。
第四次產業革命: (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電子時代邁進信息化時代。
【附件5】瑞典迅速崛起的啟示
二十世紀初,瑞典還是一個農業國,是歐洲落后國家之一。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龍頭,帶動了通訊、交通、醫藥保健、信息、環保等產業的飛速發展,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迅速成為一個發達的現代化工業強國。信息技術為瑞典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使其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在工業化的過程也造就了一批成功的跨國企業和世界著名品牌,如愛立信、沃爾沃、伊萊克斯、利樂包裝、阿斯利康、宜家等等。
愛立信公司,今天已經是遍布全球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為運營商和用戶提供全套通信設備和技術解決方案的跨國企業。從第一代電話到今天人人都在談論的第三代電話,愛立信一直是世界通信行業中領先的佼佼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網供應商,全球40%的移動呼叫是通過愛立信的系統進行的,而在目前全世界近百家運營第三代電話的合同中,一半以上使用的是愛立信的技術支持。
【附件6】森達在國內制鞋業首家實施了企業資源信息管理系統
制鞋工業歷來被認為是最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與信息業沒有關系,但“中國皮鞋大王”—江蘇森達集團董事長朱相桂說:“皮鞋不再是小作坊式的產品,而是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支撐的藝術產品。” 森達集團首家實施了企業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比如按不同國家、不同人群腳的特征,輕點鼠標,系統就會自動設計出最優化的生產方案;比如通過電腦系統進行模擬試穿等。
【附件7】上海信息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水平
目前,上海擁有全球最大的城域有線電視網,是全球國際光纜登陸地和無線通訊設施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信息樞紐城市。為上海構建世界級國際大都市,提升城市功能作用做出了貢獻。
【附件8】學生列舉的信息化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例證
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有關“上海信息化發展狀況”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
數控機床大大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銀行聯網“一卡通”使經濟活動更便捷,更方便;
電子站牌為上海交通排堵保暢做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5195.html
相關閱讀:有序無序的政治參與
國家財政
國家財政導學案
征稅和納稅
第一框 市場配置資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