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匯的含義
(1)、外匯 是用 外幣 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于國際支付,還能兌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外匯是一個國家寶貴的戰略資源,有利于保障進口,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 這里所說的“支付手段”,與貨幣職能中所說的“支付手段”不同,前者是廣義的,后者是狹義。 主要用于對外貿易、出國旅游、留學、平衡國際收支等。 創取外匯主要靠一個國家 擴大出口
網上小資料: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定義: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國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存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2)、外匯儲備是 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支付手段的儲備。 它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 我國的外匯儲備,包括 擁有的外國貨幣、外國政府的公債和外國公司債券、股票等。
(3)、外匯與外幣 的區別: 外幣是指外國的貨幣,包括外國的紙幣、鑄幣; 外匯通常是指用外國貨幣表示的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具體包括外幣、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電儲蓄憑證),其它外匯資金等; 外幣屬于外匯的范圍,但并非任何一種外幣都是外匯,必須能用于國際間結算。故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網上小資料:
一種外幣要成為外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其一,自由兌換性,即這種外幣能自由地兌換成本幣。其二,普遍接受性,即這種外幣在國際經濟往來中能被各國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其三,可償性,即這種外幣資產能夠得到償付。 此外應注意:持有外匯意味著外匯發行國擁有債權。持有外匯過多,一方面意味著國際支付能力強和有可能對外匯發行國施加影響,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大量該由本國享受的資源,被借給外國利用,并要承擔外匯貶值的風險。
外匯和外幣用途有什么不同? 外匯的用途(一)促進國際間的經濟、貿易的發展。用外匯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債務,不僅能節省運送現金的費用,降低風險,縮短支付時間,加速資金周轉,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信用工具,可以擴大國際間的信用交往,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國際經貿的發展。 (二)調劑國際間資金余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資金配置不平衡。有的國家資金相對過剩,有的國家資金嚴重短缺的,客觀上存在著調劑資金余缺的必要。而外匯充當國際間的支付手段,通過國際信貸和投資途徑,可以調劑資金余缺促進各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三)外匯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清償國際債務的主要支付手段。它跟國家黃金儲備一樣,作為國家儲備資產,一但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可以用來清償債務。 外幣的用途簡單、通俗地說就是買東西付款用,就是貨幣交換。
2、匯率
(1)、含義: 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的兌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
(2)、匯率標價的兩種方式:
① 直接標價法 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 就相當于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又叫應付標價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標價法。如100美元== 678.4261人民幣元, 100美元 == 1000元人民幣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美元)折合的本幣(人民幣)數額越多,則說明外幣(美元)幣值上升,本幣(人民幣)幣值下跌,外匯(美元)匯率上升,本幣(人民幣) 匯率下降;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
② 間接標價法 又稱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100人民幣元=14.74美元, 100元人民幣 == 10美元 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對比變化而變動。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人民幣)能兌換的外幣(美元)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美元)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上升,本幣(人民幣)幣值下降,人民幣匯率下降;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下跌。
(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主要有: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利率水平、匯率政策、重大的國際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機、國家貨幣當局的干預與管制;市場預期等因素。 通常,一國經濟狀況良好,經濟實力雄厚,國際收支狀況良好,該國貨幣就堅挺,匯率就穩定;反之,則會導致該國貨幣疲軟,匯率波動。
(4)、匯率的作用: 匯率同稅收、財政、利率等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調節杠桿。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升高或降低匯率來調節進出口貿易;可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數量;可以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
(5)、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做法提高了人民幣的信譽,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吸引了外商投資。
(6)、匯率對 幣值、經濟 的影響 (主要是結合 人民幣 來講)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我國通常采用100單位的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若 人民幣(本幣)升值, (若 100美元 == 1000元人民幣,即 100元 == 10美元 ;變為100美元== 800元人民幣,即 100元 == 12.5美元 ) 若100單位的外幣(美元)兌換的人民幣數額越少,則說明外幣(美元)貶值,外匯(美元)匯率下降,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上升。 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即不利于出口(出口減少),有利于進口(進口增加),在同等情況下,商品供大于求,從而有利于國內物價穩定; 人民幣升值,由于不利于出口,會使我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企業利潤減少,失業增加,稅收減少,國民收入減少,國內矛盾加。 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的外匯(國際)儲備或從外國調回的資金,折成本國的貨幣計算,也相應減少; 人民幣升值,美元(外國貨幣)貶值,人們為避免美元(外幣)進一步貶值造成的損失,就把美元(外幣)資產或資金投向中國(貨幣升值國),對我國而言,就有利于 吸引外資流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82737.html
相關閱讀:第一框 市場配置資源教案
國家財政
有序無序的政治參與
國家財政導學案
征稅和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