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中學——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年級:高一 科目:歷史 座位號:1、本試題分為Ⅰ卷、Ⅱ卷。Ⅰ卷單項選擇題,答案必須填寫到選擇題答題卡上;Ⅱ卷非選擇題在答題紙上作答。2、請同學們務必準確工整填寫姓名、班級、考號、座位號等信息,便于統分和分發試卷。Ⅰ卷 單項選擇題歷史選擇題 (每小題2分,共50分) 1、 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認識,正確的是A、部落首領轉變為奴隸主的標志 B、生產力推動下的社會進步C、人類社會由文明時代進入野蠻時代 D、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歷史倒退2、 周初實行分封制的最終目的是 A、建立軍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 C、排斥異姓諸侯、團結同姓諸侯 D、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國家政權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是 A、完全割裂的 B、互為表里 C、前者決定后者 D、后者決定前者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從原始社會末年發展而來的 C、分封制和宗法制實施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周王室的統治D、分封制只是天子對諸侯進行分封 5、下列對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體現 B、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體現C、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建立起森嚴的等級制度 D、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6、西方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的現象屢見不鮮,但在我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位繼承普遍排斥女性。造成中西方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宗法制的傳統 B、歐洲女權至上的傳統 C、專制權力的強弱不同 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7、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 B、秦朝 C、唐朝 D、元朝 8、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的產生方式是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方推薦 D、皇帝任命 9、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時期世卿世祿制度的是①郡縣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繼承制 ④考察官吏的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10、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鼻厥蓟蕿榻鉀Q上述問題,“求其寧息”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推行郡縣制 C.修筑長城 D.統一度量衡 11、秦朝郡縣制是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制度,其依據主要在于: A、郡縣官吏必須對上一級負責 B、郡縣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C、郡縣官吏與皇帝臣與君的關系 D、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襲12、按秦朝制度,具有監察權的是 A、典客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13、西漢統治者總結秦朝歷史,從“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的認識出發,采取的措施是A、實行郡國并行制度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郡縣制度 D、頒布“附益之法”1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漢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B.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C.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 D.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15、下列關于三省六部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這一制度開始于隋朝 ②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 ③它標志著中央制度走向衰落 ④這一制度對隋唐以后各朝影響深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16、合理的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的是 A、世襲制 B、 分封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17、唐玄宗后期,藩鎮權限增大,這表明 A、唐玄宗重視邊境防御 B、節度使的野心不斷增大 C、藩鎮割據局面已經形成 D、朝政衰敗,中央集權削弱 18、秦漢時丞相一職由一人擔當,但隋唐時期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職就多了。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 A、專制主義的不斷加強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C、丞相權力的不斷分散 D、中央對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嚴密19、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直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基本解決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0、關于清朝軍機處,不正確的表述是: A、軍機大臣由皇帝的親信、重臣組成 B、軍機處能接觸軍國機要 C、軍機處工作效率高 D、軍機處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決策機構21、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表明: A、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 C、相權重新得以恢復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調和22、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當權時,“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對此評述正確的是: A、說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還魂” B、張居正擅權專恣,加重明朝政治腐敗 C、明朝中期,六部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 D、內閣設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權力日益增大 23、明朝廢除丞相、撤中書省的目的是: A、厲行思想專制 B、健全地方職能 C、監視管理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 24、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 、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25.“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笔乔宕晃卉姍C大臣對工作的描述。它說明軍機大臣的職能主要是 A、與皇帝“共治國事” B、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 C、“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 D、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歷史材料分析題(共50分) 26、(22分)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建議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被实圩苑Q“朕”;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材料三:“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闭埢卮穑海1) (2)、材料二所含歷史信息,反映了什么?(4分)(3)、根據材料三,皇位是怎樣繼承的?(2分)(4)、綜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是什么?(12分) 27、(28分) 材料一 : 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鎮“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二 :宋太祖問: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趙普回答: “此非他故,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辈牧先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闭埢卮穑海1)根據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準備在長安城內興建一大型工程,該工程在中央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的基本程序如何?(4分)(2)材料二中趙普認為唐末以來,“帝王易姓,戰爭不息”的原因是什么?(4分)根據趙普的對策,你能概括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嗎?(1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實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歷史參考答案1B 2D 3B 4C 5B 6A 7B 8D 9B 10B 11D 12C 13A 14C 15B 16C 17D 18A 19C 20D 21A 22D 23D 24B 25B 26題:(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命令,“璽”是皇權的集中表現,并為皇帝披上了“天命”(君權神授)的色彩(2) 皇權至上,皇帝獨裁,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3) 皇位世襲(4) 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27題(1)程序:中書省草擬皇帝關于興建此項工程的報告,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將審議通過的興建計劃提交工部,由工部具體實施。 (2)主要原因,節鎮太重,君弱臣強。措施:軍事上:杯酒釋兵權,抽調地方精壯充實禁軍;行政上:派文臣擔任地方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控制地方財政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3)不同: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握決策權,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元朝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領導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原因:元朝疆域遼闊,實行行省制是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班級: 姓名: 學號: 考場: ………………○……○……○……○……○……○……○……○……裝……○……○……○……訂……○……○……○……線……○……○……○……○……○………………………………6……………… 班級: 甘肅省臨夏中學—學年高一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897183.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