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在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強調的“人 ?地關系”與環境教育中所倡導的“理解和鑒別人類、文化和生物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指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作出貢獻。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 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作了以下嘗試。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的環保教育模 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標題與地理有關。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在實際 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二)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 動,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三)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 ,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于環保事業。

二、充分挖掘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F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內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 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二)道德教育內容。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 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 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 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三)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 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 環保事業。

三、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科學技術是 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 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 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 在教學高中《地理》下冊“新能源”一節時,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 地區適應性強、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 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見,但人們不能忽視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 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該不應該 發展核電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17195.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