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從有人類活動以來,人類就開始影響氣候。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影響氣候的規模和深度也不斷發展。

在人類歷史初期,人類還完全是氣候的奴隸,人類活動完全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溫暖濕潤的熱帶森林中。大約在進入石器時代之前,人類還處在自生自滅狀態。進入石器時代以后,人類掌握了火,才開始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這個痛苦的過程,至少經歷了一百多萬年。

以后,人類開始對周圍的氣候實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著和房屋就是

一個標志。往后,人們在農業和其他生產活動中,也開始局部地改變著氣候。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但能在各種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類適應的氣候;而且能夠在規模越來越大的局部范圍內改造氣候。人工控制天氣也在發展著。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技術能力的增長,人類主動規劃環境,改造氣候,把氣候環境引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已構成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從歷史事實來看,人類有對氣候有目的地主動積極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極被動地使氣候惡化的方面。

運用衣著、房屋改造氣候,是人類為了適應氣候條件,而建立適合自己生存與生活環境的一種技術行為。共同的特點是:在大氣候的背景條件下,建立起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人工小氣候環境,從而達到保溫、御寒、防風的目的。不同點在于衣著是包裝人體的氣候殼,能夠隨著人體移動;能夠隨著天氣氣候變化增減衣服的厚度和層次;能夠隨著經濟水平的差異使用不同的衣著材料,從而控制并調節小氣候;房屋則不能移動;不能隨意增減厚度和層次;不能隨意變更建筑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門窗局部調節,材料的選用,建筑結構和形式的設計,平面布局的安排,都是為了適應氣候環境的一種優化選擇。

改變地球表面形態,如植樹造林、灌溉農田、干化沼澤、建造水庫,也能夠改變局部氣候環境。植樹造林可以擋風擋沙,保持土壤水分,改變空氣溫度和濕度。建造水庫和進行灌溉雖然并不是直接為了改造氣候,但是卻起 到減小氣溫年、日較差,提高最低溫度和平均溫度,增加濕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從消極方面看,人類了取得自身的利益,盲目墾荒、刀耕火種、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氣候惡化。因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護層,它對地面水分和熱量的保存、交換都有很大作用。據估計,50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于一億立方米的水庫。在干旱地區的護田林帶,能使空氣相對濕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這就是人們呼吁保護森林的氣候意義。

人類活動的盲目性還表現在工業污染物的增加。工業發展的一個結果,就是廢物、廢水、廢氣和余熱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體和大氣遭到嚴重污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大氣成分,大氣混濁度和熱性質,從而導致氣溫和降水量等氣候要素發生變化。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氣體,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谷稱氟利昂(CFCL3。),對地面氣候都有溫室效應;所以人們稱之為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室效應增強,導致整個地球氣溫升高。自從產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約25%,甲烷上升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沒有過。這些氣體在大氣中可以長期停留,使溫室效應不斷增強。根據氣候學家們分析,由于溫室氣體的作用,到21世紀,地表氣溫可能升高1.5~4.5℃。地球增暖的結果,隨之而來的將是海洋變暖,南極大陸和格林蘭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地方,正好多分布在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我國的所有海濱地帶,都在遭受災害的范圍內,主要受災地區可能是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后怎么辦呢?已經引起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17222.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