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黑土,乃指有機物質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間,特別利于包括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生長的一種特殊土壤。有地質專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時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則達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壤母質粘重 。
黑土的形成:氣候及植被
氣候降水量較大、年平均氣溫又相對較低;植被豐富。黑土形成在降水量較多的寒溫帶,原因在于:該地帶由于降水量較大,有利于植被在生長,每到冬季植被大量落葉,由于氣候相對較冷(或者高溫季節較短),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每天都無法充分分解這些落葉,日積月累就形成黑土。比如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植被豐富,但由于氣溫高,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生長活動,因此每年產生的落葉幾乎全部被分解掉,無法形成黑土。
黑土地在世界上僅有三大塊,除了中國東北黑土外,還有兩塊分布在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們在開發過程中也曾經受到過水土流失的嚴峻考驗,與東北黑土地有所不同,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勢平坦,坡地較少,土壤主要受到風的侵蝕。
1928年,“黑風暴”幾乎席卷了烏克蘭整個地區,一些地方的土層被毀壞了5至12厘米,最嚴重的達20多厘米。在美國,1934年的一場“黑風暴”就卷走三億立方米黑土,當年小麥減產51億公斤,舉國震驚 。
為保護黑土地免受侵害,國外兩大黑土區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圍繞合理規劃土地和建立科學耕作制度等開展研究,大舉營造農田防護林,采取保土輪作、套種、少耕、免耕等辦法,充分發揮耕作措施與林業措施相結合的群體防護作用
我國黑土區的開發比國外兩大黑土區晚,大規模開荒墾殖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來,我國已逐步加大了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76529.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