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把握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一個重要經濟指標,是高中《經濟常識》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中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它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增加值的總和即各行業新創造價值與固定資產轉移價值之和,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
GDP能把三大產業的水平和勞務成果反映出來,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也便于進行國際經濟間的橫向比較。追求經濟的持續增長是所有國家開展經濟活動的一項主要目標,迄今為止,世界各國都在以GDP增長速度的高低作為判斷經濟形勢好壞和政府經濟政策是否有效的基本標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GDP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他們看來,與太空中的衛星能夠描述整個大陸的天氣情況非常相似,GDP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象,幫助政府判斷整個國家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于嚴重衰退還是處于通漲威脅之中。
GDP反映一國的貧富狀況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國際社會中確定一國承擔怎樣的國際義務,享受哪些優惠待遇。聯合國決定一國的會費時,要根據其“連續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銀行決定一國所能享受的硬貸款、軟貸款等優惠待遇時,也是根據“人均GDP”。GDP是一把尺子,一面鏡子,衡量著所有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表現。
中國上個世紀“翻兩番”、到2020年再“翻兩番”的目標都與GDP掛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最關鍵的就是實現2020年GDP比2000年翻兩番。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的確定,以及相應采取怎樣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對GDP的判斷有關,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指標。中國的GDP從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3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4%。按2000年價格計算,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35萬億元,年均增長7.2%。GDP在見證一種神奇速度的同時,也見證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復興。
一、GDP的局限性。
GDP是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是萬能的。GDP的組成包括了國內所有企業的投資支出、個人及家庭的消費支出、政府部門的投資、消費及各個領域的購買性支出,以及凈出口數額等各方面的貨幣價值總和,它包含了一個社會的全部經濟活動,但其能夠準確反映的只是經濟的規模。一個國家的財富和社會福利的增加當然要以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為基礎,這一增加必然表現為GDP增加的結果。但是反過來,GDP增加又并非相當于社會財富和福利的等量增加。所以,僅用GDP指標去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存在缺陷的。1968年,美國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競選總統時說,“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東西”。
1、GDP不衡量增長的代價和方式,不衡量社會成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42087.html
相關閱讀: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一政治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