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 一帶一路”戰略借用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文化符號,但內涵更為豐富、寓意更為深遠,既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考量,也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慮;既是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也是當前發展的現實需要。
■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耙粠б宦贰必灤﹣啔W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 “一帶一路”建設,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全方位開放的“先手棋”,涉及范圍廣、領域多,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加快建立適應全方位開放新要求的體制機制。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也是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下、謀劃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頂層設計,是參與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主動作為,是助力實現“中國夢”的重大舉措。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一、深刻認識“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
“一帶一路”戰略借用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文化符號,但內涵更為豐富、寓意更為深遠,既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考量,也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慮;既是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也是當前發展的現實需要。
著眼于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國際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在全球經濟深刻轉型、實現全面復蘇仍面臨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國際治理體系深刻變革、世界多極化進程不斷深入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適時提出并組織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在推動中國經濟更加緊密地與世界經濟融合發展的同時,既可以進一步激活歐亞大陸的經濟增長潛力,從而影響和帶動全球經濟的復蘇,也可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變革,增強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著眼于促進形成周邊國家與我共創共享發展機遇的有利環境。我國陸上有14個鄰國,海上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國家與我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加強相互合作對彼此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審視周邊形勢,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投資和經貿聯系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就是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利益紐帶,既為國內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又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著眼于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和優化全球產業鏈條。“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希望與我共乘發展快車,對與我擴大合作充滿期盼。近年來,我國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先進產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巨大的合作對接空間。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沿線國家能源資源開發合作,共同設立產業集聚區,既有利于提高我國能源資源保障水平,又可以把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帶出去,把優勢產能轉出去,把重要技術標準推出去,為國內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同時也能夠促進沿線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進程,從而實現多贏。
著眼于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地區是我國發展的短板,也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地區。“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利于加速我國與中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國家的交通、貿易、金融的互聯互通,而且可以把廣大的西部地區從開放的末梢變成開放的前沿,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增添新的活力,將西部地區打造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與東部兩翼齊飛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二、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耙粠б宦贰必灤﹣啔W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耙粠б宦贰苯ㄔO,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從空間布局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通暢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走廊”的重要倡議,考慮到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大致走向以及相關國家和我國發展的客觀需要,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包括三大走向:從我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從我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從我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主要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能源資源區塊、重點產業集聚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6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骨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包括兩大走向:從我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我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印尼向南太平洋延伸。主要依托重點港口城市,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共同建設一批海上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支撐。
從合作領域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找準與沿線國家的利益契合點,拓寬合作范圍,豐富合作內容,創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加緊密的利益格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倡議精神,“一帶一路”建設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投資和經貿、產業、能源合作,擴大金融合作,積極推進人文、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提升海上合作水平,逐步形成區域合作的大格局。
優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滯后,多數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級低,通而不暢。今后一個時期,要加強國家和地區間交通建設規劃的對接,共同優先推進骨干通道建設,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深入挖掘經貿合作潛力。近年來,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結構仍不夠合理,服務貿易規模較小,貿易便利化程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要推動與沿線國家鞏固傳統貿易,積極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進一步創新貿易方式,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與沿線國家在海關、標準、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多雙邊合作,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
拓展產業投資合作。這契合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需要,是促進沿線國家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要順應沿線國家加快工業化的趨勢,進一步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合作建設產業園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科技實力較強的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充分依托當地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提升產業層次、增加當地就業、壯大企業實力。
深化能源資源合作。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完善能源合作機制,建立穩定供求關系,深化能源生產、運輸、加工等多環節合作。同時,加強能效和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資源深加工能力,拓展合作的領域和空間。
拓寬金融合作。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為滿足沿線國家互聯互通與產業合作的融資需求,支持重大項目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化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積極推進籌建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發揮好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作用。擴大雙邊本幣互換規模和范圍,開展更多的跨境貿易本幣結算,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和結算成本。
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堅持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在教育領域,繼續增加向沿線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資助沿線國家有關人員來華研修培訓。在文化領域,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互辦多種形式的文化年、藝術節等活動,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在旅游領域,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宣傳推廣合作,擴大旅游投資合作,與沿線國家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同時,進一步深化科技、衛生、扶貧等領域合作。
加強生態環境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沿線各國建立健全有效的對話機制和聯動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各方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區域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積極推進海上合作。進一步擴大并用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深化農業漁業、互聯互通、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以海水養殖、遠洋漁業加工、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游等領域為重點,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經濟示范區、海洋科技合作園、境外經貿合作區和海洋人才培訓基地等。
三、建立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全方位開放的“先手棋”,涉及范圍廣、領域多,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加快建立適應全方位開放新要求的體制機制。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創新“走出去”方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走出去”方式,鼓勵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園區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上下游產業鏈轉移,在境外建立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市場影響力和產業綜合競爭力。支持企業組成聯合體或組團“走出去”,推動同行業企業實施差異化經營,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規模效應。鼓勵建設境外產業集聚區,實現在當地的中資企業集中布局、集中發展。
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發揮“壓艙石”和“推進器”作用。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擴大相互投資準入領域,消除投資壁壘,積極探索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投資準入管理新模式。不斷落實和完善已簽署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加快與未簽署協定國家的協商進程。加強與沿線國家在海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合作,商簽各種形式的貿易補充協定或合作備忘錄,共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大力實施自貿區戰略,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重啟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自貿區談判,積極推進中國?斯里蘭卡自貿區等談判,推動亞太貿易協定取得新進展,形成立足周邊、覆蓋“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加大對外戰略投入,保障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亞洲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等的作用,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重點產業集聚區建設、重點標準海外推廣、重點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等。發揮政策性金融連接政府和市場的優勢,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促進人民幣在大宗商品計價和交易結算中的使用。加強與開發性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支持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配套保險機制,鼓勵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和符合條件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承保范圍。
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合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西北地區主要發揮新疆、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的區位、經濟、人文優勢,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打造向西開放新高地,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西南地區主要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形成“一路”與“一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發揮云南區位優勢,著力打通陸上連接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并與長江經濟帶有機銜接,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沿海地區要利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重點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中部等內陸地區要利用腹地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依托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銀榆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推動區域合作互動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內陸型經濟開放高地。
妥善處理對外關系,積極推進戰略對接!耙粠б宦贰苯ㄔO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愿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與沿線國家政策溝通,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強化“一帶一路”合作、開放、包容和互利共贏的性質,以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態度,處理好與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大國關系,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支持和參與歐盟“容克計劃”,主動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面。統籌協調政黨、議會以及智庫、民間組織、媒體等各方面資源,開展好公共外交。加強周邊人脈工程建設,積極開展與沿線國家民間機構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的交流。利用好對外交流平臺,統籌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繼續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等平臺的建設性作用,積極參與沿線各國、重要區域和次區域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
宏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凝聚共識、抓住機遇,統籌謀劃、攻堅克難,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2513.html
相關閱讀: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