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無機化學的蘊生和發展差不多經歷了半個世紀,而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建立,卻是近30年的事情,通常人們把國際期刊JournalofInorganicBiochemistry的創立(1971年)作為標志。眾所周知,這個學科是在無機化學和生物學的相互交叉、滲透中發展起來的一門邊沿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從現象學上以及從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金屬與生物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對這種相互作用的闡明有賴于無機化學和生物學兩門學科水平的高度發展。由于應用理論化學方法和近代物理實驗方法研究物質(包括生物分子)的結構、構象和分子能級的飛速進展,使得揭示生命過程中的生物無機化學行為成為可能,生物無機化學正是這個時候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運而生。
生物無機化學在我國較早就有一些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在如生物礦化等方面開展工作;但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似應以全國第一次生物無機化學會議(1984年,武漢)的召開為標志。總之,從80年代初,我國從事不同學科的化學家順應國際上這一新學科的發展,不少人紛紛轉到生物無機這塊園地進行耕耘。近20年來,這些耕耘者,的確作出了不少有意義的成果,以下分幾個方面作概括介紹。
1金屬離子及其配合物與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金屬離子與生物大分子結合后,常常會發生明顯的生物化學效應。計亮年等觀察到一些金屬(堿和堿土金屬)氯化物和葡萄糖酸鹽對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活性有激活和抑制作用。
生物大分子結合的金屬離子可被不同類型的螯合劑奪取。李榮昌等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鎘(Ⅱ)的這類反應,提出用競爭參數F來表征螯合劑從生物大分子金屬配合物中奪取金屬的能力,求得了多種螯合劑相應的F值和穩定常數。
分子識別是近年來國際上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計亮年等合成了一系列釕的平面配體配合物,研究了這些配合物與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楊頻等選用鐵(Ⅱ)、鎳(Ⅱ)為中心離子,以phen、bipy、dppz等為配體,合成并分離出了手性金屬配合物,研究了它們與B-DNA的作用。
應用金屬及其配合物對肽鍵的化學切割,是作為金屬水解肽酶的模擬物來加以研究的。朱龍根等發現,簡單的Pb(Ⅱ)水配合物能選擇性的與含蛋氨酸和甲硫半胱氨酸殘基小肽中的硫原子配位,進而快速地切割它們的羧基端的肽鍵。他們還發現氨基酸和二肽的配合物也能有效地水解肽鍵,活性配合物為雙核配合物。蛋白質的水解機理是利用金屬配合物促進特定肽鍵的水解,以達到選擇性斷裂肽鍵的目的。
離子探針是一種研究生物體內無適當光、磁信號金屬離子的結合狀態的有效手段。楊頻研究組應用順磁離子探針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與Gd(Ⅲ)的作用。
2藥物中的金屬及抗癌活性配合物的作用機理
2.1順鉑的作用機理
60年代末期,順鉑(cis-platin)抗癌作用的發現及其臨床應用,開辟了金屬配合物抗癌藥物研究的新領域。順鉑抗癌作用的化學基礎,如順鉑的靶分子、順鉑的跨膜機制等,至今仍是人們致力研究的課題。王夔曾提出金屬-細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為后來更多的實驗事實所支持。他用實驗證實了細胞膜是細胞外金屬配合物進攻的前沿,金屬離子與膜分子的結合是首先發生的事件。
2.2有機錫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及其與DNA作用的分子機理
自80年代初,Crowe等人發現有機錫配合物有抗癌活性以來,已進行了大量合成和篩選工作。國內胡盛志等發現,由抗癌藥物5-氟尿嘧啶(5-Fu)和Et2SnCl2Phen反應制得的Et2SnCl(Phen)(5-Fu),大大增強了原產品的抗癌活性。潘華德等合成了一系列有機錫甾醇化合物及碳環醇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活性。
3稀土元素生物無機化學
我國科學工作者對稀土生物無機化學、稀土生物化學和稀土毒理學進行了研究。早期主要是進行了大量的環境調查及農用稀土毒理研究。80年代開始從分子水平及細胞水平上開展稀土的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并已出版了專著。
鐘淑琳等從茶葉中分離出含稀土的成分,認為是一種類脂和多糖結合的大分子化合物。趙貴文等從福建稀土礦區采集到的鐵芒萁植物中測得含有較高的稀土,認為該植物對稀土具有富集作用。郭繁清等從江西贛縣大田地區的鐵芒萁中分離出二種含稀土的糖結合蛋白。鐘廣濤等研究了牙體中的稀土含量,指出隨著人們年齡增長,牙中稀土量逐漸積累;盧國埕等指出礦區居民的頭發中稀土含量明顯增高。盧國埕等還報道了三氯化釔對大鼠精子的毒性,可使精子運動速度明顯降低。牛春吉等用電位滴定法,測定了在接近體液條件下的稀土-氨基酸二元、三元及多元配合物溶液中的穩定性,并用數學模型方法計算了當有稀土等金屬離子存在下,其物種的分布。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52592.html
相關閱讀:高中學習計劃早制定
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
學年度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高一年級化學選修四知識點
不要讓高考倒計時牌打亂了考生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