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含義:
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想象,是一種同奮斗目標聯系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區別:
理想屬于社會意識,現實屬于社會存在。理想高于現實,比現實更美好。
這里應特別注意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問題,理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現實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理想和現實的這種差別,必然引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或沖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人的一生中始終存在,它可以成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推動著人們把理想轉變為現實。
聯系:
(1)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理想產生于現實的需要,正因為人們不滿足于已有的現實,才需要有追求、有理想,為更加美好的目標去奮斗。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的產物,不可能遠離當時的條件。所以,理想來源于現實。理想源于現實,但它不等于現實,而是高于現實,是對現實的一種合乎規律的超越,是比現實更遠更美好的目標。正是由于現實并不十全十美,才激發人們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才激發人們去奮斗,推動現實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2)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理想不等于現實,高于現實,但理想又可轉化為現實。過去是理想的東西,今天已變成了現實;而今天的理想,可以轉化為明天的現實。理想轉化為現實,要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中尤其要通過個人堅持不懈的艱苦奮斗。
理想的特點:
(1)超前性
(2)時代性
(3)階級性
(4)實踐性
(5)現實性
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巨大作用:
(1)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把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的利益乃至人類的解放作為出發點的理想是崇高理想。我們講的理想是科學的崇高的理想。
(2)崇高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從歷史的角度講,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奮斗多年,甚至一生,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貢獻。結合歷史課的教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問題。
(3)崇高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集中表現為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這種精神出發而形成的對祖國發展的美好前景的理想追求,是我國各族人民高尚精神素質的升華,是維系億萬人民群眾使之團結一致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使我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不斷增強。
(4)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為思想觀念和價值目標,它可以構成人們自覺行動的動機,成為人們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一個人有了崇高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工作中展現人生價值。在民主革命時期,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建立新中國的崇高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又有多少人在為祖國的富強、繁榮昌盛放棄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正是在他們心中有為祖國、為人民的崇高理想作為精神動力。青年學生也應該樹立遠大的崇高的理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展現自己的才華。
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1)理想是關于未來的藍圖和設想,F實是客觀存在的事物。
(2)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①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理想產生于現實的需要,正因為人們不滿足于已有的現實,才需要有追求、有理想,為更加美好的未來目標去奮斗。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的產物,不可能遠離當時的條件。
②理想是對現實的一種合乎規律的超越,是比現實更高遠、更美好的目標。正是由于現實不十全十美,才激發人們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才激發人們去奮斗,推動現實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不能把理想與現實混淆起來。
③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過去是理想的東西,今天已變為現實;今天的理想,可以轉化為明天的現實。當然,理想的轉化是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的,尤其是需要個人的堅持不懈的艱苦奮斗。
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關系:
(1)共同理想: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和最高理想。
(2)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關系:都是社會理想,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①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最高理想要經過若干階段才能實現,沒有各個階段的特定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只能是空談。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共產主義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的目標,它的實現是為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和打下基礎。
②實現共同理想,必須以最高理想為根本方向。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生產力等,這一切都是朝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前進。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哲學含義:
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而形成兩大對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
正確認識哲學的產生:
(1)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驚訝、困惑是人的一種主觀狀態,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實踐需要哲學,人們創造哲學最終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生活實踐中,人們對周圍世界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圍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在這些思考中,會觸及這樣或那樣的具有哲學性質的問題。
(3)因此,沒有人類的實踐,就沒有哲學;沒有人們對生活的思考,也沒有哲學,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準確理解哲學的作用:
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可以給人以智慧,但哲學的智慧和其他科學有所不同。
(1)哲學的智慧首先表現為一個人對宇宙、對人生的正確把握和認識,即讓人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哲學的作用不在于增加自己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
(2)哲學的智慧還表現在它是生活的藝術,可以指導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它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生活。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真理
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原理 | 世界觀 | 方法論 |
認識的反復性 | 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
認識的無限性 | 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 |
認識的上升性 | 認識具有上升性,人類認識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
全面理解真理的屬性: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屬性 | 理解 | 誤區 |
真理是客觀的 |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是第二性的 | 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 |
真理是有條件的 |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 | |
真理是具體的 |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理解 原因 誤區 方法論 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上升性 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發展的原因:內因與外因
內因的含義:
即事物的內部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外因的含義:
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內、外因的關系:
內因是指一個確定的事物或系統內部的各要素間的對立統一,即內部矛盾。事物的發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運動和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表現和結果。
內因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指一個確定的事物或系統同其他有必然聯系的事物或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有時起著十分重要作用,但外因總是通過促使內部矛盾雙方的變化而起作用,絕不能撇開內因而單獨起作用。
因此,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原因是就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決不能把內、外因之間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之分混同于物質和意識之間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內、外因之間不是誰先誰后的關系,不是“本原”和“派生”的關系。內因是對事物性質和發展方向有決定作用并不是說內因對外因有決定作用,內外因的關系不是決定被決定的關系。
內因不能離開外因而單獨起作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由此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發生變化,從而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內因,的確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內因的這種作用還只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可能性,僅有內因事物也不可能發展,還必須要有外因。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實現事物變化發展。這是因為,任何事物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周圍的事物是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失去這些周圍事物,該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所以,事物發展不可能離開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外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作用,有時甚至還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可見,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內因、外因與聯系、發展:
(1)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事物聯系的本質內容是矛盾雙方的關系。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變化、發展,既離不開事物的內部矛盾,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內部矛盾叫做內因,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
(1)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①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②正確看待機遇,善于捕捉和把握機遇;
③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2)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
①必須對周圍的環境作“一分為二”的分析;
②需要正確對待機遇。
③需要我們辯證看待自己所處的現實條件。
事物發展的原因:

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94665.html
相關閱讀:高一政治知識點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