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文化事業 | 文化產業 | ||
區別 | 生產目的 | 文化事業部門是生產公共產品,以國家需要為轉移 | 文化產業部門是為市場生產商品,以市場需要為轉移 |
資本來源 | 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提供 |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文化商品的資本來源于不同經濟成分 | |
機構性質 | 文化事業機構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 文化產業機構是企業單位,以企業法人進行經營活動 | |
運營機制 | 事業機構是由國家財政提供經費維持其生產與服務活動,以尋求最高社會效益為原則 | 企業的本質是以少投入、多產出、追求最高經濟效益為原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是矛盾的 | |
調控方式 | 對事業單位,國家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調控,要求它生產什么樣的文化產品,怎樣為大眾提供服務 | 對企業單位,一般地說,是以間接調控為主,主要包括法律、稅收政策引導和價格杠桿等 | |
作用 | 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 對于提高產業發展的文化含量,滿足社會多層次文化需求,提升產業發展的檔次,具有積極的作用 | |
聯系 |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 |
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人們通過教育獲得文化知識,使文化代代相傳。
(2)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實施優先發展教育戰略,可以充分發揮教育的特定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使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3)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優先發展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實現教育優先發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優化教育結構。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3)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要著眼于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
(4)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切實實現教育公平。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95391.html
相關閱讀: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