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時期,呈現出抽象思維相當活躍的特點,但是他們在思考問題時,還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且感性材料越豐富,就越容易理解、接受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在引入化學反應原理時,應盡可能根據學生身邊的化學物質及化學實驗、實物、模型,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或學生已有的知識等創設化學反應原理情景,讓他們感覺到化學反應無處不在,啟發學生思考,自然引入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例如“水解反應”的引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小蘇打發面,就是通過發酵劑在面團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蒸煮過程中,二氧化碳受熱膨脹,于是面食就變得松軟好吃了。但是小蘇打是一種鈉鹽,怎么會產生二氧化碳這種酸性氣體呢?物質是不會無端消失,也不會無端產生的,哪里來的二氧化碳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導入“水解反應”這一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這樣,可以使陌生而深奧的化學反應原理與學生熟悉的內容或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反應原理的理解。
二、鼓勵學生自我定義化學反應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知識,掌握更牢固、更持久。當學生對所學的化學反應原理具有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教師鼓勵學生對已有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嘗試給有關的化學反應原理下一個恰當的定義。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化學素質,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實踐證明,只要引導得當,很多化學反應原理的定義,學生基本能歸納準確。如“化合反應”,有的學生定義為:“由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原理!庇械膶W生將有機反應原理“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定義為:“加氧去氫的反應”與“加氫去氧的反應”等。
三、討論互動,用準確的化學用語規范化學反應原理
囿于學生所具有的化學知識量和思維的局限性,所下的定義不一定完整,甚至給出錯誤的定義。這時,教師不必急于糾正,而是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相互啟發,不斷糾正錯誤,直至得出完整、準確的定義。同時,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抓住化學反應原理中的關鍵字、詞、句,更準確地理解化學反應原理。如“消去反應”與“硝化反應”,學生往往會出現理解偏差,混為一談,其實它們天差地別。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反應使用了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反應條件,然后說明反應類型不同“:硝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是取代反應的一種,并不是單獨的一類反應;而“消去反應”是特有的單獨的一類有機反應。抓住化學反應原理中的關鍵詞,歸納出正確的定義,從而準確理解與運用于化學學習中。
四、應用多種方法科學記憶化學反應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可以使同一內容在大腦皮層建立多通道聯系,從而提高記憶效果。當學生理解化學反應原理后,用多種科學的方法記憶化學反應原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1.朗讀記憶法。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反復朗讀化學反應原理的定義,這樣既可強化記憶,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并能保持學生的注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特征記憶法。如“化合反應”可總結其特征是“多變一”,“分解反應”可總結其特征為“一變多”“,銀鏡反應”一定有銀單質生成等。
3.比較記憶法。如“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可從字面上的“合”與“分”對比,也可舉出實例比較。另外,還可以用圖示法比較它們的從屬關系,加以概述,辨別差異,領悟各反應原理的實質與內涵。
4.利用反應條件、反應物與生成物類別、反應裝置等都可以較好地完成對各化學反應原理的學習。
五、巧妙設計問題,反復應用提高
學習化學反應原理的目的在于應用。所以,在此環節,教師要從多角度提供化學反應原理的變式,讓學生判斷,或創設問題情境,設計階梯式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組織過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因所學化學反應原理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從教學中來,到教學中去。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不是簡單地將化學反應原理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并鞏固化學反應原理、掌握應用化學反應原理,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08238.html
相關閱讀:學年度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高中學習計劃早制定
高一年級化學選修四知識點
不要讓高考倒計時牌打亂了考生的心態
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