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為一名工作了十三年的化學教師,我現在總在思考:如何能讓我的課堂充滿智慧的火花,讓我的課堂生機勃勃?這里我覺得一定要正確的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至關重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的互動和合作。而在這互動的過程中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課程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的重要方面。同時,我們的課堂教學又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這意味著課堂教學必須具有一定的預設性,于是預設與生成就構成了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預設中有生成,生成離不開預設,只有預設的課堂也許是有秩序的課堂,但會缺乏些許靈氣;生成的課堂也許會亂一些,但可能會因此而精彩。
  
  所謂預設就是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的規劃,使得教學在一定的程序上運行。生成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時出現的有價值、有創見的化學問題或情境為契機,善于調整或改變預先的教學設計,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從而達成或拓展教學目標,使教學獲得成功。在化學教學中,追求動態生成,并不是不要預設,而是需要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的基礎上,依循學生的認知曲線、情感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策略,讓預設轉化為生成,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韻味。
  
  教師要把握必須提前預設的內容。一般地說,教師要在課前對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清晰、理性地思考與安排:①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出發點。無論是知識、能力目標,還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目標,都必須在課前預設好,并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每一個教學環節來體現。當然,目標的預設必須有彈性,以利于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及時調整。②教學內容。一堂課讓學生學什么,需要教師課前精心選擇,使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使它離學生比較近并富有親和力。③教學過程與環節。對于課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銜接、過渡、延伸、拓展;怎樣實現信息流動通暢,反饋及時;怎樣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不能隨心所欲。④教學方法與手段。憑借怎樣的手段來輔助教學,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也必須提前預設,并且要精心準備。
  
  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是可以在化學課堂上和諧統一的。
  
  一、彈性預設,為生成留有空間。所謂“彈性”就是指為實現化學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設計出靈活、動態、板塊式的“學”案,而不是周密細致、一成不變的線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師預計教學過程的全部細節、每一環節的時間分配和實驗探究的具體步驟等。對于傳統的化學教學來講,動態生成的教學設計似乎要“粗”得多,但這為課堂實施的“細”留下了足夠的彈性時空;為知識的動態生成、學生的自主建構留有了余地。我們哈爾濱的初中化學考試有一題型是信息題,學生經常要遇到金屬鈉和水反應的信息提煉出金屬鈉的性質一題,我于是就親自給學生實驗,歸納出四個現象①金屬鈉浮在水面上②金屬鈉熔化成一個小球③小球四處游動并發出嘶嘶聲④滴酚酞的溶液變成紅色,這四個現象和我預設的基本一直,但是結論上就出乎意料了。比如:“根據鈉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鈉的密度比水小的結論,因為鈉是在水面上高速運動,是不會沉下去的,這正如現在流行的極限運動??滑水,在動力快艇的拖曳下,潛水者在水面上是不會沉下去的。”“鈉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鈉的熔點比較低的結論,只能得出這個反應是放熱反應,比如鐵熔點很高,但鋁熱反應放出來的熱量也能使鐵粉變成鐵水。”“嘶嘶聲不僅僅是產生氫氣的緣故,可能是紅熱的鈉遇到水時所發出來的聲音,就像家里炒菜時熱鍋遇上冷水一樣。”……這樣的一堂課上下來,可謂精彩紛呈,學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過了教師的預期,F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立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即強調生成空間。彈性預設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多種“渠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拓展廣闊的空間。
  
  二、精心預設,促進精彩生成。如果說彈性預設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整體謀劃,那么精心預設則著眼于局部環節的精雕細啄。生成不是盲目、被動的,不是信馬由韁式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是需要教師深入發掘、積極引導的,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課堂上教師不經意間追問一個問題、演示一則實驗、創設一種情境、給出一道習題,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教師真正的教學藝術,其睿智不是表現在知識“先知于學生”,而是表現在認識“落后于學生”。因此在一些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設置“陷阱”,讓學生形成思維的障礙,使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探究發現、交流撞擊,然后在課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寶貴資源加以利用。精心預設可以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沉著穩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繹精彩,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與情感活動質量。
  
  三、調節預設,動態生成。生成是動態可變、豐富多彩的,再好的預設與課堂實施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實施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的信息資源,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當教學活動不能按照預設展開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節乃至放棄教學預設,創造出新的推動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流程,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
  
  四、放棄預設,創造生成。當教學活動不能按照預設展開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乃至放棄教學預設,創造出新的推動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流程。誠然,實驗準備要充分,要盡可能避免出現意外。但真正出現了意外,還是應該尊重事實,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1 案例描述
  
  【課堂出現意料之外情況】
  
  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一課時,課堂中應該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學生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再加熱,紅色溶液又變回了紫色。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能夠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熱的條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這一知識。但是恰恰在這節課上出現了意外情況:在演示中把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試液中,學生很快就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了,但當把變紅的石蕊試液加熱時,石蕊并沒有恢復紫色。這種意料之外情況引起了學生們議論。
  
  【問題研究】
  
  此時我并沒有一帶而過,也沒有急于解釋。我故作不解對學生說:“實驗出現了問題,大家一起來想想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讓我們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學習知識!睂W生分組進行討論,經過思考,提出實驗失敗的幾種可能性的假設:
  
  1.石蕊會不會有問題?
  
  2.在制取CO2時用到的鹽酸濃度太高,再加上鹽酸有揮發性,里面混有氯化氫氣體?
  
  【設計實驗】
  
  按照學生的假設,分組討論,結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提供的藥品主要設計了以下幾種實驗:
  
  1.取紫色石蕊試液1-2 ml,滴加1-2滴稀鹽酸,加熱;
  
  2.往1-2 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氣體,再加熱;
  
  3.往1-2 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滴加2滴稀鹽酸,再加熱。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并交流】
  
  綜合同學們的實驗結果,最后他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鹽酸有揮發性,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氫一起帶到石蕊中,受熱時,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氫太少,形成的鹽酸濃度太低,不會揮發出來,因此紅色不會褪去。
  
  【對實驗的改進】
  
  學生們在評價和交流中,直面剛才實驗失敗這一事實,這時,我因勢利導提出問題:“我們能不能對這個實驗進行一下改進呢?”同學們在一陣討論中又提出了對于這個實驗的改進方案:我們可以采取用吸管直接將呼出的氣體通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還可以將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所生成的氣體先通過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除去氯化氫氣體后通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放棄預設,重新創造了生成,這種新的發現就是課堂資源,也是極其有價值的新問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因勢利導,進一步激勵學生生成新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更需要生成,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指出的:“要把教學內容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鳖A設和生成可以做好和諧統一。
  
  總之,教學不應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與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21372.html

相關閱讀:高中學習計劃早制定
不要讓高考倒計時牌打亂了考生的心態
學年度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
高一年級化學選修四知識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