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狀況新特點
滑坡與爬坡角力。在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當今社會,公眾思想道德呈現出滑坡與爬坡的動態發展現狀。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居民間彼此熟悉,這既容易形成誠實守信、關系融洽、相互幫助的社區氛圍,也增加了個體違反道德規范的社會成本,人們不敢輕易越過道德紅線。改革開放后,原有社會規范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作用減弱,人們感到孝親敬老、隱忍謙讓、鄰里互助、感恩等傳統美德有所弱化。與此同時,一些新的道德風尚開始形成,公眾法治意識增強,契約精神、社會公德逐步得到社會認同。
道德標準雙重性。部分社會成員以是否觸及自身利益為基礎,對社會現象進行道德判斷,表現出評判標準雙重性特點。例如一些人既抱怨社會風氣差,又默認社會潛規則,甚至認為這是成熟和深諳處世之道的表現。
法治觀念與行為分離。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普及使公眾法律觀念增強,維權意識上升;另一方面,權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觀念根深蒂固。司法工作行政化、獨立審判不到位削弱了公眾對法律的信任。此外,部分官員遇到群體性事件后花錢買平安做法,在百姓中形成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誤導,有人遇事后信訪不信法,加深了居民法治觀念與行為的不一致。
信任危機下的新挑戰
道德教育認同中的現實矛盾。一方面,雖然不同群體成員間的價值觀念存在差異,但人們基本認同中國傳統美德,對現代社會中傳統美德的消失表示焦慮。另一方面,年輕一代主張個性平等與自由,追求自主發展,對傳統道德觀念表現出選擇性的接受與傳承。他們并不認同現在年青人道德水平下降、傳統美德正在消失的說法。
人際信任減弱下的高誠信認同與低信任行為。信任危機在個體層面表現為一種人際信任危機。產品作假、學歷偽造、社會詐騙等失信現象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這類負面新聞在增加民眾防備意識的同時,也降低了人際信任度。盡管如此,人們仍對社會誠信的價值理念和重要性表示高度認同。這是一種高誠信認同與低信任行為的矛盾心態,如何使二者統一成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合法性認同下的低政府信任行為。社會轉型中出現的貧富分化、收入分配不公、權力尋租等社會問題,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政府在公眾心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另外,有時權力、金錢對法律權威的冒犯,也動搖了基層政府在百姓心中的誠信。然而,公眾對政府的低信任度和不滿情緒主要針對基層。國家政策是好的,到下面就變味了等觀念廣有市場。提高政府公信度成為道德建設的又一挑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70066.html
相關閱讀: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