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6年高二第一學期政治期末試題(帶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工程,也是一個民族興亡的關鍵。以下是政治網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第一學期政治期末試題,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加油,政治網一直陪伴您。

一、選擇題( 共 16 題 ,共 32 分)

1、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出現的最早文字是()

a.楔形文字b.甲骨文c.希臘文d.拉丁文

2、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的形成時期是()

a.殷 周時期b.隋唐時期c.明清時期d.春秋戰國時期

3、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名的四大發明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面貌。我國傳統的科學技術比較注重()

①理論性強 ②實用性 ③整體性 ④廣泛聯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

①黃河 ②尼羅河 ③長江 ④兩河流域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

5、內蒙古地域遼闊,各地區生活習俗同中有異,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有的蘊藉深沉、古樸蒼涼,有的豪邁不羈、自由奔放,有的華麗繁復、活潑跌宕。這說明蒙古民歌的()

a.多樣性是以統一性為基礎的

b.多樣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

c.統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

d.統一性是共同經濟生活的直接體現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體部分,它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幾經變遷,充實和改變著自己的內容和形態,影響著歷史發展的進程。據此回 答3~5題。

6、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

a.主張兼愛非攻,和平共處

b.主張實行仁政,強調以德治民

c.主張以法治民,強調適時規格

d.主張生活節儉,力戒奢侈浪費

7、漢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從根本上講是由于()

a.儒生董仲舒的建議和漢武帝的 決策

b.儒家思想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儒家思想順應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教育的主要內容

8、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與發展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朝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統思想

b.宋朝新儒學中已經吸收了佛教等外國文化的成分

c.董仲舒和朱熹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9、( )多年前,刻畫在的符號是漢字的雛形()

a.五千 陶器b.六千 陶器c.七千 石器d.六千 鐵器

10、全世界僅存的一項古代生態工程是()

a.蘇州園林b.埃及金字塔c.都江堰d.古巴比倫遺址

11、下列有關儒家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漢代確立了儒家學說的至尊地位 ②儒家的創始人為孔子 ③儒家學派的經典是《論語》 ④儒家學派的經典是《詩》《書》《禮》《樂》《春秋》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2、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

a.文字b.建筑c.園林藝術d.國家

13、下列有關中華文化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③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④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唯一特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漫畫(如下圖)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

15、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是由西北少數民族首先培育和飼養的;藏族的《四部醫典》是重要的醫藥學著作;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到崖州學習黎族的紡 織技術,促進了中原紡織業的發展。這些事實共同表明,我國各民族()

①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經濟文化 ②共同完成了祖國的統一 ③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史 ④共同對祖國作出了貢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據此回答8~9題。

16、中華文明有天人合一、與人為善、對美好事物向往的傳統,這種價值取向依然具有積極意義,這是因為它()

①符合 人類的根本利益 ②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唯一因素 ③符合事物發展的趨勢 ④能夠為人的行為提供價值支撐和道德規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第II卷(非選擇題)

試卷第二部分共有 8 道試題。

二、非選擇題( 共 8 題 ,共 112 分)

1、都江堰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水利生態工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寶。

結合上述材料,請回答:

都江堰興建于什么時候?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2、辨析: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源遠流長,一直延續至今。

3、簡析:統一的漢字為什么能成為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綿延不絕的重要文明標識?

4、材料一: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材料二:2004年9月18日,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舉辦首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論壇宣言指出,加強和改進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

材料三: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鬃又鲝堃缘轮蚊,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1)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道理?

(2)材料三與材料一、材料二的主張有何異同?

5、辨析:在文化對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作用問題上,有一種說法是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

6、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躋身世界文明古國行列的重要標志,是我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進程作出的巨大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特別是歐洲文明的歷史進程。

(1)列舉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2)結合本課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古代科技的認識。

7、辨析: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

8、 2001年4月,李嵐清訪問法國期間與法國外交部部長韋德里納簽署了關于中法互設文化中心和互辦文化年的《會談紀要》。雙方商定,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國在法國舉辦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國在中國舉辦文化年。

試分析舉辦中法文化 年有什么意義。

3、思路解析:重視整體性和廣泛聯系是我國傳統科學技術的顯著特點,即重視從整體上認識研究對象和重視對象與相關事物的聯系。我國古代的農學和醫學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明顯。故③④正確。實用性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另一特點,中國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歷法、建筑、水利、賦稅、商業運輸等行業服務的。因此②正確。

答案:C

4、思路解析:本題的選項可采用排除法。尼羅河、兩河流域不屬于中國,故也不可能成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所以A、B、C不選。

答案:D

5、思路解析:A說法錯誤,統一性是以多樣性為基礎的。多樣性與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是矛盾的,B的說法不對。民歌屬于文化范疇,故D錯誤。

答案:C

6、思路解析:主張兼愛非攻的是墨家的思想,所以A不符合題意。主張以法治民是法家的思想,故C不選。主張生活節儉、力戒奢侈浪費也是墨家的思想,故D不選。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孟子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

答案:B

7、思路解析:A有正確的一面,但不能成為根本原因。B的說法錯誤,儒家思想主張兼愛不等于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D與題目的要求不構成因果聯系。根本原因是由于儒家思想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

答案:C

8、思路解析: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但并不意味著為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故D的說法是錯誤的。A、B、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答案:D

9、思路解析:這是一條識記題。漢字的雛形是六千多年前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故A、C、D不正確。

答案:B

11、思路解析:《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收集、整理編成的,里面記錄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对姟贰稌贰抖Y》《樂》《春秋》是孔子整理出的一些文獻,故④不正確。

答案:B

12、思路解析:建筑、園林藝術、國家雖然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并不能將其作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故B、C、D不選。

答案:A

13、思路解析: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特有特征而不是唯一特征,中華文化還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等特征,所以①②正確,④錯誤。探訪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故③正確。

答案:B

14、思路解析:中國的園林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18世紀英國著名建筑師威廉查布斯曾說: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確實是無與倫比的。說明②正確,③錯誤。園林藝術是文化的代表,因此從這個側面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①正確。④表述不準確。

答案:C

15、思路解析:材料中未涉及祖國統一問題,所以排除②。沙漠之舟的駱駝是由西北少數民族 首先培育和飼養的;黃道婆到崖州 學習黎族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原紡織業的發展,這些屬于經濟。藏族的《四部醫典》屬于文化。因此①③④正確。

答案:D

16、思路解析:天人合一、與人為善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的,所以 ①③應選。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利于人生的選擇,故④應選。?②表?述錯誤。

答案:B

二、非選擇題

1、思路解析:解答此題要求要有一點歷史知識。首先要知道都江堰是我國古代的一項水利工程,它的意義主要在于防洪、灌溉。

答案:戰國時期秦國。都江堰作為綜合性的防洪、灌溉過程,既免除了水災,又灌溉了田地,為川西平原變為千里沃野創造了條件,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2、思路解析:辨析此題的關鍵要理解源遠流長一直延續至今。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答案:(1)在世界上最初幾個文明的發祥地中,除兩河流域文明湮滅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亞歷山大大帝占領而希臘化、因愷撒占領而羅馬化、因阿拉伯人遷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并沉睡千年。

(2)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漢字與史學經典就是見證。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正在續寫更加壯麗的篇章。

3、思路解析:解答此題要從文化的作用以及漢字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作用來說明。

答案:(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2)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

(3)在今天,漢字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時候,但這些朝代也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統一的漢字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重要文明標識。

4、思路解析:三則材料都強調要德治,第(2)問談異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相同點,二是不同點;或講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答案:(1)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以德治國的道理。

(2)二者所處的社會階段不同。前者在封建社會,甚至在近代社會仍有很大影響;后者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二者的基本內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為基本內容,形成了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級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為基本內容。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后者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為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服務的。

儒家的德治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發展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把德治看作和法治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德治。

5、解析:本題與教材知識聯系緊密,要充分挖掘所學知識,但又要在教材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對文化較全面的認識才能抓住所有要點。?

答案:(1)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它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規范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在內的復合體,是 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

(2)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文化是人與人之間聯系和交往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維護和鞏固特定社會制度,調控并保持其正常運轉的功能。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著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特定符號已經消失,國將不國。?

(3)上述說法 強調了文化對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為文化決定論。?

(4)文化是影響國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經濟發 展水平、政治狀況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6、思路解析:四大發明屬于識記,第(2)問談對我國古代科技的認識,應綜合考慮我國古代科技的地位、特點及意義。

答案:(1)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發明的指南針。北宋后朝,指南針已用于航海。它對于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②北宋時期,古 代煉丹家制成火藥。③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④自從有了紙之后,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北宋畢?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2)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在 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成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7、解析: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答案:(1)文化與文明是兩個密切聯系而又有區別的范疇。文化作為社會歷史范疇,是與自然比較而言的。文化越發展,表明人類的發展越是依賴于自己所創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蠻、無知和愚昧相對立的,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文明主要指人類活動的結果,而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整個過程以及活動方式、活動手段;文明一般專指人類活動的積極成果,而文化則包括人類活動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積極成果,也有消極成果。

(2)文化與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聯系著。文化發展中的積極成果就是文明。一個社會的文化進步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相應地也就越高。文化越發展、越進步,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也就越高級、越全面,二者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8、解析:此題以中法文化年為背景,考查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意義。首先應該考慮到互辦文化年進行文化交流,實質上體現了兩國文化的包容性,然后分析包容性的意義。

答案:中法互辦文化年有利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相互學習,共同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加深中法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中法文化年的成功舉辦還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可以和平共處,互相對話與溝通,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互惠雙贏,對于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經驗與模式。

最后,希望小編整理的高二第一學期政治期末試題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28326.html

相關閱讀: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