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系統闡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等重大問題,明確了我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是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獻。他要求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各民族都要樹立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
一、什么是正確的民族觀?
人類社會是一個民族大千世界。歷史形成并依托于語言、文化、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和心理認知等特征的民族共同體,在世界范圍數以千計,但分別歸屬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屬于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族,有兩個層面,一是現代性的國家民族,如“中華民族”;一是歷史性的“民族”,如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56個民族”。正是由于這兩個層面“民族”的并存現象在世界范圍具有普遍性,使國家民族的建設、國內各民族的關系成為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的主題。所以,科學認識民族現象、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也就成為民族觀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民族觀是世界觀在民族和民族問題方面的集中反映,屬于上層建筑的思想意識范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把人類社會民族現象作為一個歷史范疇來看待,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基本觀點是反對民族壓迫、堅持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尊重民族差異,反對民族分裂、倡導民族團結,把民族問題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總問題的組成部分加以解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民族融合。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觀,是立足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情基礎上的民族觀。只有準確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認真學習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民族觀的內涵,才能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大家庭,中華民族是中國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這是我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首先要解決的認識問題。從這一立場出發觀察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統一”是指中華民族的統一,中華民族統一才有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國各族人民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歷史形成的多樣性差異,承認和尊重這種差異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是國內民族關系和諧的前提。這種統一與多樣的結合,是中國歷史奠定的國家基礎,是現代中國彰顯的中華民族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對我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國情,進行了深刻闡釋,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家庭,是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的辯證統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引領的方向和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個成員則要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團結共事,為實現這個目標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要認識到,多元一體大家庭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家庭成員之間是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血肉關系。大家庭以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親情呵護每一個家庭成員;各個家庭成員要和睦相處地交往、和衷共濟地交流、和諧發展地交融,共同維護大家庭的統一、熔鑄大家庭的一體。這就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內涵的尊重多元、認同一體民族觀的根本要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中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在邏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歷史上維護一統而又重視差別的理念,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中國歷史昭示的傳統智慧是形成當代“中國特色”思想理論的本土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維護統一而又重視差別的理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西方歷史上,處理種族、民族、土著居民和移民等問題,長期采取奴役、歧視、隔離、驅趕、強迫同化、甚至滅絕的政策。即便廢除了奴隸制,仍實行“隔離但平等”(美國)、“既不平等也不隔離”(巴西)、“種族家園隔離”(南非)等制度和政策,“白人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種族主義、民族主義、殖民主義、沙文主義、法西斯主義等理論和實踐產生于西方并不奇怪。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民權運動的影響下,美國等西方國家才在“承認的政治”觀念中轉向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平權政策”實踐。
然而,西方國家的這些政策實踐并沒有成功地解決其國內的種族沖突、民族矛盾和移民(族群)問題,反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陷入了所謂“承認的困境”。2010年以來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相繼宣布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失敗,而2014年美國弗格森小鎮大規模的種族沖突揭示了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現實。2014年歐洲委員會發表的歐洲人權狀況報告指出:今天的歐洲民主、法治與人權狀況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是冷戰結束以來最為糟糕的階段。其中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放縱仇視言論等現象十分普遍,歐洲39個國家存在歧視少數民族的問題,23國執法粗暴,23國種族、宗教極端主義事件頻繁發生,甚至延伸到海外。同時,英國遭逢了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挑戰,躍躍欲試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獨立公投緊隨其后,等等。這類問題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移植西方多元文化主義“平權政策”的發展中國家更加普遍。資本主義世界沒有成功地解決種族、民族問題,也沒有創造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異、縮小差距,這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特色民族觀在民族事務方面的重要體現。中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觀念立足于在差異中求和諧、在多樣中求統一,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構筑多元一體大家庭各成員之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精神紐帶,即共有精神家園。中國發展經濟、縮小差距的實踐是為了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使各民族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大家庭創造各成員共享的均等化的現代物質基礎,即共有的物質家園。這是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兩把鑰匙。尤其是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用好精神力量極其重要、十分迫切,這是使中國特色民族觀深入人心的戰略任務。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及其各個成員的人民群眾來說,見物見人的好日子,標志是和睦相處的安居樂業,和衷共濟的互相幫助,和諧發展的共同富裕。人心依此而凝聚,利益依此而共存,團結依此而鞏固。
二、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各個民族的自我認同是必然現象,認同的基礎是廣義的文化,因此也形成了民族觀中“自我”和“他者”的差異性認知。但是,尊重差異,不是固化或強化差異,文化的活力在于傳承中的發展,在于吸收中的升華。多樣性是創新發展的動力,這種動力來源于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說到底就是文化層面的相互認同。因此,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一體”,就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認同基礎上鑄就的中華文化認同,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體現。
中華文化不等同于漢文化。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的關系。這種關系構成的“一體”就是中華文化,呈現的是星光燦爛、交相輝映,這是中國歷史賦予中華文化的稟賦。在今天,中華文化如同一個交響樂團,各種樂器的特質之音、七音八度的差異之聲,在指揮的協調下共聲交響,演奏出美妙和諧之聲。以五聲播于八音,調和諧合而與治道通。這是古人從音律和諧中感悟的治世之道。中華文化的現代交響,包容著各民族文化的音質聲調,在中國共產黨指揮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旋律,演奏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彩樂章。這就是尊重差異、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認同,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價值養分,體現了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精神,是凝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價值相通,認同相一。而文化認同則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會鞏固。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構成了愛國主義的祖國觀、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觀的底蘊。
中華文化認同,是中國特色民族觀的基石。壓迫、歧視、排斥、疏離、分裂是不認同的結果,平等、尊重、團結、互助、和諧是認同的標志。這與一個民族內源的自我認同存在著質的不同,而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部各民族升華的認同。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認同,它包容各民族的自我認同,它主導著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也就是說,多元一體大家庭的各個成員,都姓中華民族、同時各有其名。如果一個民族的成員只知其名、不知其姓,只知本民族歸屬、不知大家庭歸宿,就難免出現認同的誤區:只知自我、不識他人,甚至自視優越、鄙薄他人,自我保守、排斥他人,陷入狹隘的認同“陷阱”。這種狹隘的認同是滋生民族主義的溫床,而民族主義意識的產生,是制造民族隔閡、疏離民族關系、影響民族團結的大敵,也最容易為國內外敵對勢力所利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反對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狹隘民族主義,我國的憲法等法律、黨的民族政策明確規定了反對大漢族主義、反對狹隘民族主義的基本原則,這是中國特色民族觀的基本立場。反對兩種民族主義,不是抽象的口號,要通過尊重差異、認同一體的實踐才能達成,這種實踐就是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
我國的民族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立足于尊重差異基礎上動之以情的“曉之以理”,是把中國特色民族觀滲透到民族工作治理能力之中的關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民族工作事務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更是牢固樹立正確民族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55291.html
相關閱讀: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