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參與性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的承擔者,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要實現這一活動的任務,不僅與教師水平、教學內容、設備有關,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學生本身的作用。即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程度直接決定教學活動的結果。而在新課標的思想政治課中,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去探討,不斷去實踐。
一、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參與性的分析
當前,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數是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不是發現式的。因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多數是機械的,被動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存在著一種傳統觀念: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繞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關系也變成了簡單的“我講,我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因此,“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替代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以致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全被遏制,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
2、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化的影響。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傳統的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往往重結論、輕過程,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這種傳統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從而使學生導入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再加上教師往往過多地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既忽視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也抑制了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
3、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影響。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強弱也是影響學生主體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教師抱、扶、不放心意識,認為學生自己學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自己講才是最安全的,久而久之,學生就對教師有了一種依賴性。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思想政治顆的學習態度。鮑比.迪波特蘭說過:在學習方面,你的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與否是其主體性發揮極為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多種價值觀的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有極大的“功利性”,學生為了高考而不得不重視,而一旦不考則早早把它扔掉了,因而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新課程下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探索
新課程倡導“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從而引起了新一輪教學改革浪潮。而踐行新課程理念,如何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1、轉變教育概念和教學角色,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首先,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與觀念,從而一直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而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誠和諧的新師生關系。只有民主平等,才能促進學生參與交往;只有學生參與交往,才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其次,要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要舍得放手,學生才可能擁有真正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去選擇、設計、策劃、組織、操作、展示、評價,學生會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釋放出無可估量的潛能,從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間里得到自由的生長。因此我們教師要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只有這樣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第三、要實現教學角色的轉變,教師要由過去作為知識傳授者向以學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的促進者轉變。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生”上,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激發、引導和促進下,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增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第四、要以寬容的情感分析評價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也許,學生開始嘗試某項活動時是生疏的、笨拙的,如語言表達是不流暢的、組織和表現是稚嫩的、思想政治觀點是不成熟的,甚至還可能會在教學活動中出現一些過失。這些都需要教師以寬容的心態、極大的耐心包容學生的不足,并給予適時的點撥、鼓勵和糾偏,將它們看作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將它們轉化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寬容的情感會使學生的自由之樹生長得更加健壯。
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探求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授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參與者。如在講述“在財政的巨大作用”這一目時,我從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這一全世界關注的事件中,設計了“如何重建我們的災后家園”這一課題讓學生探討;同時結合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我又設計了“假如你是財政部長,你如何發揮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這一探究活動。在這些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財政的巨大作用,而且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的、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和提供結構化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以及在創設的情景活動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轉變,實行“多樣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的能力。
3、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因此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創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課堂是中學政治教師實現新課程改革任務的必由之路。在新課改的課堂下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模擬教學,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情境思維。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臨“現場”,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成為學生自覺閱讀和鉆研教材的動力,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角色模擬法,創設課堂“小社會”,可以培養學生的情境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課堂模擬成“家庭”、“市場”、“銀行”、“法院”等。課堂模擬教學這種方法能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過把“家長”、“廠長”、“部長”、“院長”癮的同時,根據角色要求,積極開動腦筋,踴躍發言,學生參與意識、創造熱情空前高漲。如在講述“公司的經營與”這一目時,我設計了“假如你是某公司的ceo,你會如何打理這公司?”這一課題讓學生探討,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在討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上提出的影響公司經營的主要因素,而且綜合了課內課外的知識,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從而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分析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加以應用。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組成一個個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發現問題,用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2)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比如設計一份社會調查的作業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完成這一調查任務,然后學生間自主做出評價,看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存在問題的憂患意識,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只有讓學生參與到過程中去,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憑借這個過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3)走出課堂,進行體驗性教學。新課改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課堂與社會的有機結合,學生的主動參與,這樣的教學既緊密聯系了學生的思想實際,又加強了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既讓學生關注了社會生活焦點,又掌握了書本知識,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的興趣,被迫的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習掌握知識的意愿�!扁從驹凇蹲屇愕暮⒆痈斆鳌分幸仓赋觯骸皢l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边@就需要教師做好精心安排,在學生當中展開廣泛的調查,捕捉他們關注的“興奮點”,收集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通過辯論賽、社會調查、小論文或設計開放性試題等形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結合教學實踐與教學內容為學生確定了“臺獨能走多遠”、“中學生應不應該遠離網吧”、“校園暴力事件之我見”、“春運火車、汽車票能否漲價”等熱點、現實問題,學生紛紛參與其中,積極思考、暢所欲言,使學生產生了對學習的內在需要,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從而實現了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
5、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想方設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背投、實物投影、多媒體教學等,通過這些現代化教學設備,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我們應積極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采取靈活多變的作業形式,提供研究性課題,允許學生對問題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標新立異。讓他們在學習中享受快樂,獲得成功,增強其主體參與意識。
現在,我省的新課程教學改革剛剛全面鋪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隨著新課程理念不斷被師生所接受和領悟,在廣大思想政治教師的共同努力探討下,必將不斷促進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增強,必將不斷在探索實踐中完善思想政治課主體參與教學。我們的政治新課程改革也必將迎來屬于她的又一個春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32672.html
相關閱讀: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