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課改理念下的化學探究教學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化學課程標準強調1.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的課程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應以新課標為綱要,建立探究教學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探究式教學的實質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教學

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曾經指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探究活動起源于問題。在化學教學中,將知識隱含于化學問題中,以問題啟動教學,使學習者在探究活動中,不斷地就當前問題解決活動獲取信息,同時,又要不斷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來對當前的問題做出分析和推論、綜合和概括,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問題解決,在整個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習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解決,學習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而逐漸深化,問題貫穿于整個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心。通過問題解決能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相應的知識、概念,從而促進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而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因此問題解決學習首先從創設問題情境開始,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近年來,許多研究者主張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認為這是一條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思路。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學習者要不斷地就當前問題解決活動獲取信息,同時,又要不斷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來對當前的問題做出分析和推論、綜合和概括,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問題解決。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是否能轉化為問題情境,關鍵要看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否能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相適應。通俗一點講,只有對學生而言“似懂非懂”的東西,才最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學習活動中問題解決大致經歷以下幾個基本階段: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實驗、觀察、類比—發現和猜想—驗證猜想—概括結論—提出新問題。

2.探究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

長期以來,在邏輯實證主義科學本質觀的影響下,我國傳統的中小學科學教學目標一直定位于單一的認知領域,科學課程的設計者們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好。課程目標設計服務于知識的線性積累。

建構主義科學本質觀下的探究式科學教學目標,指向的是以科學探究能力為核心的學生多方面的科學素養。具體地說,科學素養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探究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以能動的方式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而不是別人做給他們看。建構主義對科學知識的客觀性的否定啟示我們,單純的科學知識(科學事實、科學概念和原理)是一種不完美的知識,這種不完美性主要表現在知識是不斷發展的,知識是暫時性的,沒有一勞永逸的知識?茖W知識的這種不完美性告訴我們,比起科學知識來,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具有更高的價值?茖W教學與其說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知識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的探究過程與科學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才是科學探究教學的基本價值所在。

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探究式教學”的課堂中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為主要目標。這里的研究意識主要包括:(1)求知的意識。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條件,沒有它就不會有人類對宇宙萬物的無窮探索。在探究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和適宜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增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其積極探究。(2)形成假設的意識。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或測量,再通過一定推理,形成假設。沒有科學假設也就不會有科學驗證活動,進而就不會有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3)舉證的意識。探究活動要保證其正確性,假設就必須是可以檢驗的,并能夠經得起檢驗。(4)概括結論的意識。這是從一個特殊問題出發,歸納和抽象出一個普遍存在的一般規律的概括提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研究的結論。一方面,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表述和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嚴密的表述。(5)遷移應用的意識。學習者獲取知識,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整合、遷移環節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再創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整合知識,反思探究過程和方法,變換問題呈現方式,將結論遷移運用于不同的場合,以達到知識完整的意義建構。

3.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客體地位,課堂上以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確度為目的,對老師產生強烈的依賴性,其自主性、能動性、懷疑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尊重和發展,更談不上其科學素養的提高。作為課堂教學這個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把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觀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人性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應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暴露彼此的思維過程,了解各自的想法,共同探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的探究熱情得到充分發揮。

學生是學習社會中的主體。探究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和建構學生的主體性,倡導展現學習者的主體力量和理性作用。探究教學過程中,各成員間合作、交流、對話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置于一個有社會意義的團體中,讓他們在與別人的交往與對話中,培養“共性”與“交互”的主體性。在合作學習中,大家共同承擔、共同分享、易于產生共鳴。這一共鳴的結果會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研究的熱情、逐漸形成良好的研究習慣。因此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還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個體探究—小組討論—集體合作”的教學模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60799.html

相關閱讀: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
高中學習計劃早制定
高一年級化學選修四知識點
不要讓高考倒計時牌打亂了考生的心態
學年度高考化學答題技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