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新課標將出臺 2017中考生該關注哪方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新的綜合改革背景下,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自身哪些方面成長?尤其是2017中考生來說,新的高中課程標準將在今年制定完成,將會不一樣。在繼續保證將課程開全開齊的基礎上,這次的綜合改革與以往也有不同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對教育、對課改有新的認識,有些誤區需要及時糾正!

減負并不等于簡單地降難度、減容量

這次的課改實行學科選擇,這種學科的選擇要比以往學科內模塊選擇的力度更大,也更加的務實,這其實是一種減負的體現。那么,我就要糾正一部分對減負的認識,減負并不是讓所有學生的學習降低難度,減少容量。而是要減掉過多的不必要的、被動的和死記硬背的知識學習,這并不妨礙讓學習能力強的,追求高的學生多學一點。

所以選擇科目的最大價值就是朝著貼近學生發展的需求,朝著學生發展目標的方向努力。讓能力強的能夠有條件、有制度保障,他學的更快,學的更多,更能夠凸顯優勢。相反暫時沒有凸顯優勢的學生也不要覺得落伍、自卑,他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促使他去培養自己的優勢。這種差異是方向性,并不是知識量方面的。比如說:你更側重于人文、我更側重于信息、他又更注重于理工,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并沒有高下之分,不像過去好的學生就是要求全部成績優秀,差的學生幾乎就是全部不行,所以保證學生課程選擇是這次課程實施的底線。

比如高中歷史課程,必修課程設計為一個模塊,計劃開設一學年。比現行高中必修課程三個模塊開設三個學期而言,似乎壓縮了課程容量,但課程內容由專題史改為中外通史,是課程觀念的變化。從學業質量的角度,通史的必修模塊面對合格性學業水平測試,只要求達到水平一、二的要求,似乎難度降低了,但更加注重學生歷史貫通認識,以學科素養的提升為核心。而選修模塊中包含大量以前中學沒有涉及的新領域、新內容,要求達到水平三、四,容量和難度都得到強化。而選修模塊往往成為等級性學業水平測試關注的焦點。

偏科跟“才”關系不大

我們所謂反對偏科,其實是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看是否影響到孩子的全面發展。這里說的全面發展并不是要求他每一學科成績都是優秀,將來在各個領域都是精英。這里更側重于孩子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是不是全面具備了。基礎教育所謂全面發展就是指的這些,而不是指成為一個人才,成為一個專家、通才。這個跟才關系不大,主要是作為人的基本品質,包括綜合素質角度來說的,如果不影響這個,那孩子就不能叫做“偏科”。相反,這種對某些學科的偏愛就是特長了。

比如我們各個學科的必修模塊就體現的是全面發展提升素養的基礎要求,每個學科都有相應的必修模塊,完成合格性學業水平考試就意味著這個學科的學習就可以結束了。選修系列各個學科都有,在各個學科中也都有差別。比如高中歷史課程,有兩個選修系列,兩個選修系列分工就有側重,選修一系列是針對與學業水平考試當中的等級性考試,選擇了選修一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就可以計入總分,來參加高考錄取,這就是高考錄取“兩依據”中的一個依據。然后,歷史還有選修二系列,選修二系列不對應任何考試,只針對學生需求,給愿意在以后繼續深造歷史專業的學生在中學階段有一定的鋪墊,有點類似于大學先修,有點類似與興趣特長。換句話說,所有高中生完成所有的課程的必修模塊,就談不上偏科。當然目前所設定的合格性學業水平測試應該說是比較簡單的。

自我選擇并無對錯之分

對于學生第一位的就是要及早的認識自己,規劃自己。我說的認識自己就是有意識的觀察、思考自己。認識自己、規劃自己是學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為在過去這個是沒有納入課程內容,自然也沒有進入教師的教學視野。

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年齡太小,不能夠完成自我規劃和選擇,其實這種認識是偏頗的。這種認識自我、規劃自我,自主選擇與年齡大小無關。因為他本身是一種能力培養,素養提升。比如說傳統文化中讓孩子在1歲“抓周”,“抓周”本來就是一種選擇,為什么要進行“抓周”,我們實際上就是希望孩子在最幼小的時候對外界事務作出判斷,所以這是能力培養的過程,與年齡大小無關。

在基礎教育當中的選擇是通過給孩子選擇機會來不斷提高他選擇的能力,通過選擇能力來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對社會的認知。自我選擇是自我認識與外部世界認識相互交融的產物,所以這個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個對事物提高認識水平的過程。而這個只有經過培養、鍛煉才能夠達到最好。所謂的最好就是個人需求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匹配所以與年齡無關。因此青少年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選擇談不上是非對錯,只有匹配程度的差異。

部分家長之所以有這種擔心可能是受固有的“一選定終生”的觀念。我做教育工作20多年,實踐經驗就是,學生比較早的選擇方向恰好對他開發智力,提升他的成熟度有利。因為每一個學科每一類文化知識的背后都包含著對學生心智的啟發和調動,有點像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每一個人都是在成就感中生存的,成就感是人持續生存的巨大動力。當他在選擇的每一件事上獲得成就感時,他就會更加珍惜,更加喜歡,更加投入、更加專注到這件事情上來。同樣,過于專注就會越深入,就會自然觸及到其它學科門類,專業廣博與精深互相促進,這是一個過程,這是教育的規律。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我。我們過去總是片面強調全面發展,忽略了人自身的學習成長規律。通過差異化成長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多種領域的人才,所以每個學生選的只要是社會需要的就是有價值的,而區別就在于能否持續的關注,長期的堅持做下去。長期做下去就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沒有是非對錯。

換句話說,假設兩個孩子都在16歲的時候選擇了物理,其中一個孩子在5年后改學美術,一個孩子沒有改,這都是正常的。從物理改美術,也不見得就是損失和浪費。以往的很多教育故事都能說明這一點。相反,一直沒有自主選擇機會的學生,到了大學依然對人生未來茫然,繼續帶著這種茫然走向社會,才是教育的失敗。決定人生幸福的不是一選定終生,而是每個階段都有努力生活的動力目標。自主選擇就意味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動力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綜合素質評價將對學生錄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還想說,這次教育綜合改革包括評價的改革比以往更加的務實,它是高考的撬動,是“兩依據一參考”(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方向,教學本身與評價更加緊密的融為一體。目前,關于綜合素質評價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還在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空虛,落不了地。這就需要地方和學校,尤其是學校轉變觀念。

綜合素質評價涉及到“誰來評價、誰用評價、評價誰”等幾個基本問題。評價為了誰,這個很清楚,是為了學生。誰用這個評價,這在過去有一些誤區。

這幾年已經清楚的告訴大家是高校在用。換句話說:“兩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有可能成為最大的權重,正在由虛變實。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是因為一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這個綜合素質評價變成了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在申請國外大學時候,在高校自主招生當中,大學已經充分利用了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內容。也就是說學生能夠提供讓高校認可的學業成績之外的那些屬于綜合素質評價的東西時,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已經為學生的錄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誰在評,主體是學校!學校就是忠實的紀錄、保留這樣的一個體現綜合素質的東西,為增加這些東西,給學生創造資源、平臺,所以自然就會越來越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39995.html

相關閱讀:高中政治巧記政治常識
高一政治知識點
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總結:時代主題
2016年1月5日時事政治(國內)
高中政治知識點:國際組織概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