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關于中學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者:筠連縣筠連鎮古樓小學校 李記

一、中學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模式探討應把握課堂和課外兩個環節

一是閱讀教學應注重文本與人本的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文本閱讀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感悟閱讀,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體性,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引導者,主要作用是為學生指導閱讀的方向,幫助學生拓開閱讀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展開想象,把文本的具體形象與師生主體的理性分析結合在一起。二是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增大閱讀容量,讓有限的時間發揮出盡可能大的效能,從課內到課外,要引導學生拓寬課外閱讀內容,特別是對于名節選的課文,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去閱讀原著,也可以從課內文章出發,進行擴展式閱讀,找到在主題、題材、寫法上具有相異相同特點的課外閱讀材料,與課文聯系在一起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幫助學生確定課外閱讀的目標,向學生介紹《語文課程標準》建議的讀物,學生在選定自己的課外閱讀書目后,教師幫助學生制訂課外閱讀計劃。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又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和點撥,把握閱讀教學的基本教法——“教讀”與“自讀”1.“教讀”時,教師要適當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重在“導”字上下功夫常見的教法有:一是探究“文眼”法。凡文章中最精彩的、最傳神、最能表達課文主旨的句子便是“文眼”,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綱,學生的閱讀思路得以清晰;二是設疑問難法。教師提問、啟發、誘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要從文本和人本的實際出發,設疑富于針對性、啟發性和思考性,要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促使學生積極開拓思維,在討論后明確結論,肯定正確的閱讀分析,指出不當之處。2.指導“自讀”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思考,主動揣摩所閱讀的文章詞句,并結合閱讀訓練,多讀多練,把教師的“教讀”與學生的“自讀”結合起來,使學生達到能夠“自主讀書”的目的。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強調的幾個問題

一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學習文章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興奮狀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造設愉悅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閱讀變主動閱讀,變“厭讀”為“愿讀”,變“學會閱讀”為“會閱讀”。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還要注重閱讀的情感調動和寓教于樂,樂中育人,以情傳情,以情傳理,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作品的情理美,讓學生同作者心靈相溝通,從而產生美讀的興趣。教師在此閱讀教學中,主導作用在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由著眼于“教閱讀”到著眼于“學會閱讀”,讓學生變成閱讀教學的主體。二是堅持注重文本教學的原則對中學生來說,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直接閱讀文本,因為文本教學永遠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師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只是為學生學習文本服務的,文本是本,文本教學就是以學習語言為主的教學,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尊重文本,以文本閱讀為主。三堅持情感化與寓教于樂相結合的原則。首先,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在閱讀中動腦、動口動手、勤于思考。這樣,閱讀教學就從“教”轉變成為“學”。其次,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熱情的狀態,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以情傳情,以情傳理,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情理美,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進入美讀的最佳境界,教師架設了作者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橋梁,使學生同作者心靈相通,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領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主題。四是堅持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但我們認為用作閱讀教學也是很恰當的。在這里,“形散”是指閱讀教學采用多種方法及各種閱讀方式,所謂“神散”就是指無論采用哪種閱讀教學方式方法,都要圍繞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師要將教學重難點設計好,不能漫無目的地讓學生閱讀,要通過指導閱讀,最終完成閱讀教學任務。語文教師要教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方法中學語文教學要順應時代的需要,就必須通過各種技能訓練,教會學生閱讀,這一問題解決了,將促進語文教學的綜合發展。無論是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的教師,還是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都必須圍繞語文閱讀教學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對語文閱讀知識和語文閱讀技巧進行系統的有機分解。如初中學生,在認讀的基礎上,以理解為中心,輔之以鑒賞;到了高中,則在認讀、理解的基礎上,強調鑒賞,并輔之以評價。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必須掌握的閱讀知識與技能的基本要求,制訂出相應的閱讀標準和目標,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閱讀技巧,從而實現教學生學會閱讀的目標。

中學語文教師要把認識理解作為閱讀教學的核心,閱讀教學中,理解應抓住兩個方面:一是抓對篇章的理解,主要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抓住了文章思路,就能把握文章的全部精髓。除此之外,還要抓課文的妙處,對作者的立意、選材、布局謀篇多研究多思考,就會陳中見新;二是抓關鍵詞句的理解,抓文眼句,因為這些詞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閱讀中抓住了這兩大方面,就能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視結果,但更應重視閱讀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注重揭示文本內容本身隱藏的知識,又要重視歸納總結文章閱讀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實踐葉圣陶先生的“教就是為了不教”的重要主張。語文教師應該把新課標的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統一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自主地運用這樣的方法閱讀文章,鑒賞文學作品,從而提高閱讀文學作品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評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按課文作者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把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導到作者的思路上來。同時,也應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質疑和評判。當然,學生的個性差異會使他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理解,作為指導者,教師應包容學生的這些差異,對正確的分析給予肯定,對偏離的分析進行引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1982.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