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語文,在教學的角度應該是體現在語文課標、語文教材中,并由其規定和承載的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全部。它的權威性、科學性、系統性,規定了它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一切語文教學行為均應通過教教材所體現的規定性內容來實現課程所要求實現的目標任務。落實課程的語文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旨歸,是語文教學走向科學化的標志和體現。
教師的語文,在教學的角度應該是經過教師本人對課程語文的理解消化,內化為思想、理念,結合教材文本解讀這一前提,策定科學合宜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師的文本解讀基礎上完成教學內容擇取,然后選擇對應的教學策略、方式、方法,最終體現于語文課堂上的一切,是具有教師個性風格色彩的語文觀的課堂呈現。
課程的語文的落實必須要通過教師的語文的過程。課程的語文就是通過教師的語文體現為課堂的語文來實現語文課標的。換句老話就程”。只是教師的語文在落實課程的語文中,兩者有游離和割裂的可能。這就出現了課程的語文和教師的語文的兩種關系:
一、如果后者與前者趨向一致的話,那么著眼教學過程,兩者應該是一種順應的承接關系;著眼教學的目標內容,理想化上兩者應無限同一。這不否定教師的教學個性,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落實,表現為不同的教學風格特色(帶有教師個人色彩的)。在課標的框架下,用個性化的教師語文去落實課程的語文,這是理想的教學狀態。
二、如果后者與前者趨向不一致的話,那么在教學的落實上兩者就是游離的錯位關系,著眼教學結果就成了一對矛盾——教師的語文沒有指向課程的語文。這種情況目前非常普遍,危害格外嚴重。很多老師都認為我們就應該教教師的語文,發揮教師的長處,根據自己的文本理解,整合教學資源,構建語文課堂。但是并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應是課程標準。張揚個性,發揮特長,這些都是教學風格層面的。這是缺乏“課程意識”的表現。
當然還有夾雜其間的似像非像,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種種情況。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課程語文和教師語文的矛盾,實際上集中體現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矛盾。我們正確的選擇當然是課堂上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擇取無限趨同于課程語文的要求。但是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這點并不容易做到。著名特級教師歐陽代娜說過“我把對教材的理解教給學生”①。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也這樣說到“記得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復復的琢磨……直到確定讀出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獨特的味兒,才進一步考慮教什么和怎樣教,由于心得都來自于自己的閱讀體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用手、左右逢源的快感……”②。兩位前輩都以寶貴的經驗向我們強調了把課程的語文內化為教師的語文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看來,從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視角出發,似乎有讓老師們誤解的可能。王榮生教授說“如果教師講的是他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作者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在講的是他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文本的含義……任何基于教師個人主觀的類推、聯系、聯想等等,即脫離文本,都不會是合理的”③。即便,沒有脫離文本,像兩位前輩所做的那樣,通過“一遍遍的讀”“反反復復的琢磨”(這當然是必須的)而讀出“自己的心得”,通過這樣的創生來確定教學內容,并且“我把對教材的理解教給學生”作為過程,這樣的話,也有商酌的必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1986.html
相關閱讀: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