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巨大的長征三號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靜靜矗立。21時52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17顆衛星被成功發射。31日凌晨,經過近6個小時飛行,火箭上面級與衛星成功分離,將其直接送入工作軌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全年宇航發射任務首戰告捷。
引人注目的是,此次發射,首次在運載火箭上增加了一級獨立飛行器,即遠征一號上面級,這個被形象地稱為“太空擺渡車”的獨立飛行器,可在太空將一個或多個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軌道。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上面級直接入軌技術發射中高軌衛星,意味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擺渡車”開始太空之旅。
這次發射是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的第12次發射,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2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4次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鍛造的長征系列火箭身經百戰,聲名遠播。至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被譽為“神箭”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11次100%的發射成功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神箭”的風采。
在中國航天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航天科技集團打造了以長征火箭、神舟飛船、東方紅衛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內外知名品牌,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被國際社會廣泛認知。
堅持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成為航天科技集團鍛造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神器與密碼。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第一個用于載人的全新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火箭采用了55項新技術,其中十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多個首次為一身:首次研究了310種火箭故障模式與逃逸判據、首次研制了火箭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和逃逸系統、首次研制了全冗余的控制系統等,達到國際一流火箭標準。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1970年第一次發射至今,先后有13種型號投入使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的技術跨越,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長征”、“神箭”叫響了中國品牌。
商場如戰場,為躋身國際商業發射市場,航天科技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經受了洗禮與挑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的第一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93%。而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高于美國和俄羅斯。如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的商業衛星,可以覆蓋亞歐美及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衛星通信服務。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能夠滿足國際市場上各種不同用途、不同重量、不同軌道要求的衛星發射任務需要。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運載火箭已具有完整的商業運作經驗,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及協作、應變能力,中國航天的品牌和商業信譽,更成為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航天科技團隊深知,要全面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需擁有一批具有國際信譽度的航天品牌和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領軍人才,在世界航天科技發展和國際航天組織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擁有一支為中國神箭夢插上翅膀的年輕團隊,是中國航天享譽世界的實力所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三種基本構型。其總體研制團隊,承擔著火箭總體設計、大型地面試驗組織實施和發射場系統指揮等重任,在火箭的研制、設計、試驗及發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團隊平均年齡33歲,35歲以下青年占62%,清一色的碩士、博士。這支年輕的隊伍送嫦娥、布北斗,參與國際發射市場競爭,為長三甲系列火箭贏得了“金牌火箭”的美譽,一批批年輕人在急難險重的任務歷練中快速成長。
長征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承擔嫦娥三號發射任務。團隊遇到了關卡:嫦娥三號探測器對發射窗口寬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僅有5分鐘,是嫦娥一號和二號的六分之一。如何提高發射窗口的靈活性成為技術攻關的一道難題。
34歲的軌道設計師周天帥承擔了這一攻關任務。早在2010年嫦娥二號發射時,他就大膽提出“不回頭,大膽地往前飛”的軌道設計方案,使嫦娥奔月路程減少了5天。
團隊大膽創新,經過艱苦攻關,提出可行性設計思路,總體研制團隊成員完成了近千條軌道的搜索,提高發射窗口的靈活性,確定了最終可能的發射日期。這批年輕的航天人,已成為中國航天比肩世界競爭的“軟實力”。
航天科技已經瞄準新時代條件下的航天格局,深刻意識到要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就要廣泛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把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加速轉化為品牌優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7229.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