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等式”,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
一兩個學生會了不等于其他學生也會了。我們在課堂上經?吹竭@樣的場面:課堂上,問題一拋出,還沒等上一分鐘,教師就開始提問,兩三個學生回答之后,最后教師提問:“都明白了嗎?”學生回答:“明白了!”于是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難道這幾個學生明白了,其他學生就都明白了嗎?他們進行思考了嗎?他們的思考結果怎樣?這些我們都看不到。其實不明白的學生大有人在,難怪一些老師經常在批作業時抱怨:“這些題目,上課都講過了,怎么還錯這么多?”
時下人們常講教學要面對全體,可是在課堂中教師往往只和幾個學生對話。其他學生成了看客和陪客,這在公開課上尤其突出。教師不妨多提問幾個學生,特別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中下等的學生。也可以改變教學形式,如為了了解每個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情況,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把問題的答案逐一寫下來,教師課堂巡視或者抽查,這樣既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同時每個學生的思考過程及結果教師也能看到。在接下來的交流討論環節,可讓學生進行對照修改,教師再逐一檢查學生的修改情況。此種方式,能保證學生一個也不落下。
教師講清了不等于學生就懂了。經常有一些老師感嘆:“這些學生真笨,老師都講過了,怎么還是不會!边@些教師自以為自己講清楚了,學生理所當然應該懂了,其實未必。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說到底是自己學會的,而不是老師教會的。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理解的東西,才是終生不忘的東西。教師如果只給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學生自己找出、悟出答案,也許學生當時能把老師的話重復一下,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可能就忘了。
相關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越處煈茸寣W生自讀自悟,適當時候再去啟發,學生就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教師應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舉一反三。重要的問題需要反復講,學生方能“舉三反一”。
回答正確不等于真正理解。在語文課上,經?吹接行⿲W生的答案很標準,但是否他真的理解了,卻要打個問號。因為,現在學生手邊的輔導資料很多,找到現成答案不難。這時,教師就應謹慎,千萬不能被學生的“精彩”回答所蒙蔽,而應動腦筋,想辦法,考考學生是否真正理解。
教師可以通過“追問”,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如一學生說“幽靜”的意思是“清幽安靜”,這時可追問:“什么是‘清幽’?”我們可以讓學生舉個例子。學生的某些答案可謂“標準”,這時可以讓他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明他真正理解了。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遷移運用,就是讓學生換個方法造句,由此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
讓學生朗讀不等于學生就記住了。一位教師執教《長江之歌》一課,臨下課時,該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贊美長江、黃河的古詩名句,讓學生大聲朗誦,朗誦之后就宣布下課。另一位教師上《鞋匠的兒子》一課時,臨近下課時,教師號召學生要向林肯學習,學習他的寬容大度。隨后,音樂響起,屏幕上顯示出一句句教師精心選擇的有關寬容的名言,讓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讀完后隨即關掉多媒體,宣布下課,。
課后我讓幾個學生背誦有關長江黃河的詩句和有關寬容的名言,有的學生只知道片言只語,而老師出示的那些大都不會背。再看看他們的書本,竟沒有記下一個。
特別是在高年級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記筆記,教給學生記筆記的方法,讓他們知道應該記什么。在課堂設計時,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出記筆記的時間,而不是凡事都要急于講解。課后,老師應該檢查學生的書本,看他們有沒有記筆記,記得怎么樣,并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點評。長此以往,學生才會養成課堂記筆記的好習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提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34740.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