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者在治學過程中訂出了“四別讀書法”:
一是目治之書,瀏覽一遍即可;二是口治之書,即有的書或章節不僅要閱讀還要能背得出來;三是心治之書,有的書或警句,不僅能夠背得出,還要仔細琢磨,得其精蘊;四是手治之書,有的書或章節單憑腦子記不住,還得動手抄錄下來。
現代學者提出“新四別”:
典范著作,務求精讀;有啟迪的書,要閱讀或瀏覽;沒有多大價值的書,一目十行對付之;而誤人子弟的書,則棄之不讀。聯想起市上有些“面目可怖”的,或者“脅肩諂笑”的書或雜志,青年學生們切不可在此空耗時間。培根在《論求知》篇中也提到“四別”: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琢磨。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概貌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币簿褪钦f有的書只消淺嘗、粗知;專門書籍要鉆研、琢磨;有的書只讀其中一部分或者略知梗概;少數好書則要反復地看,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為什么要討論“四別讀書法”呢,它與記憶問題有什么關系呢?人們在關于遺忘原因的研究中,找到了遺忘的主要原因有三種:消退說,認為遺忘是由于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后消退;干擾說,認為遺忘是由于記憶材料之間的干擾,產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材料不能提;壓抑說,是動機性遺忘。所以為了使大腦能夠有效地對我們最需要的知識進行記憶,必須對閱讀材料有所選擇地輸入這只“黑箱”中。
與“四別讀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國外的“五步閱讀法”,這是美國依阿華大學所創立并在該國甚為流行的閱讀方法,現略作介紹。
五步法亦稱SQ3R法(Survey,Question,Read,Recite和Re-view的略語)。此法第一步是瀏覽,就是將讀物從頭至尾泛讀一遍,以求對書中大意有概括的認識。第二步是提問,對書中某些地方提出疑問,利用大腦積極思考問題。第三步是精讀,即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加深理解。第四步是復述,對前面提出的問題求取答案或對書中主要內容進行復述。第五步是復習,以鞏固所學知識,用腦把它記住。凡復習中記憶不鞏固之處,還需補課。
可以看出,“四別法”的著眼點在于如何從眾多的書籍中挑選出自己所需要的,而“五步法”是對一本可供一讀,或屬在校求學時必讀之書,如何步步深入理解并記住的科學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jiyifa/46841.html
相關閱讀:地理學上的分類
超級記憶法的秘訣重復記憶
記憶要領
故事情節的記憶
合適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