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里瑪的指揮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滿洲兵在李來亨的炮火、檑木、滾石的打擊下,紛紛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高級指揮官賀布索、穆里瑪之子蘇爾馬均被擊斃。清軍改變策略,對茅麓山所有出口,嚴防死守,長期圍困,企圖困死明軍。雙方相持數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拼死奮戰,但寡不敵眾,無法突出重圍。他知道已到最后關頭,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一個陰雨連綿的秋日,我來到湖北興山縣茅麓山區,憑吊南明堅持抗清斗爭20多年,特別是在茅麓山區高舉抗清旗幟,頑強殺敵13年,最后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李來亨的抗清遺址。李來亨,原名懋亨,陜西清澗人,生年無考。他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族兄之子李過的養子,也就是李自成侄孫。他在少年時即投身農民軍,跟隨祖父、父親南征北戰,在戰火中成長為一名英勇善戰的戰將。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先后撤出北京、西安,轉戰到湖北時,李來亨已嶄露頭角,與李自成麾下名將高一功、郝搖旗、劉體仁、袁宗第齊名,見載于歷史文獻。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通山九宮山被地方反動武裝殺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農民軍20余萬人,實現戰略大轉變,與南明政權合作,共同反抗帶有民族征服性質的滿洲貴族集團建立的清王朝。在江南、大西南殘山剩水間建立起來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依然繼承了明王朝腐朽的衣缽,奢侈腐化、宦官專權、黨爭猶酣,正如詞曲大家吳梅在散曲中形容的那樣,“江山如紙,宮門如市。小朝廷病入膏肓,經不起群雄狂噬!
順治五年(1648年),抗清隊伍中的軍閥、野心家孫可望悍然圍攻由貴州入蜀的高一功、黨守素、賀錦、李來亨部,只有李來亨力戰得脫,高一功等均被殺,南明抗清大業岌岌可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崩顏砗嗤ι矶觯^續高舉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數萬人,經過多次血戰,最后在方圓150余華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處,建立起抗清根據地。他實行屯田自給、予民休息的政策,關懷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稱他“小闖王”。他多次率兵出擊,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05292.html
相關閱讀: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