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聊聊于、樂二位將軍。雨紋以為曹魏名將之中,于禁、樂進二位將軍當是佼佼者。
陳壽的《三國志》將于禁、樂進、張遼、張頜、徐晃五人共為一傳,且有“禁與張遼、樂進、張?、徐晃俱為名將”之語,但以雨紋觀之,張頜、徐晃地位略遜于禁、樂進、張遼!稑愤M傳》中記載:“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論功紀用,宜各顯寵!妒墙麨榛⑼贿M,折沖;遼,蕩寇將軍。”曹操在漢獻帝前著重夸贊三人,并特別加官,可見三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超出其余將領的(當然要除去夏侯氏、曹氏的幾員大將)。有人將此歸結為張頜、徐晃歸順曹操時間短。但雨紋以為并不正確,于、樂二將的確是五人中最早輔佐曹操(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徐州前),徐晃是第三個歸附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張遼是第四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破呂布),張頜最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以此觀之,投靠的時間早晚不是主要原因。
再者,不少人喜歡以官職看人的地位,雨紋就以官職為例。在經典的合肥守衛戰(建安20年、公元215年)之后不久,于禁、樂進分別被封為左將軍、右將軍,于禁更是“假節鉞”。封官的具體時間不能肯定,雨紋個人推測應當是建安21年、公元216年曹操建立魏國稱魏王,分封諸將魏國官銜時,根據《魏書》記載:“時諸將皆受魏官號,?獨漢官……?固請,乃拜為前將軍!币虼水敃r魏王曹操手下武將的魏國官職最高的當是前將軍夏侯?、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后將軍是誰,雨紋還沒找到),而張遼等要到曹丕繼承魏王王位時才被封為四將軍:前將軍張遼、左將軍張頜、右將軍徐晃、后將軍朱靈。此時于禁已經戰敗被俘,樂進早已身故。如果僅以此觀之,于禁、樂進的地位又要比其余諸將都略高一籌。
《于禁傳》還記載:“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徐晃俱為名將,……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蓖瑸槊麑,而于禁經常是賞賜特重的,以此看來于禁的地位又是略高其余將領的(當然還是要除去夏侯氏、曹氏)。
于禁在曹軍中的聲望顯然是極高的,《于禁傳》中記載:“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赍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敝祆`是名亞徐晃等的曹魏大將,更是在曹丕繼王位時的前后左右四將軍之一。曹操不派別人,單派于禁;而于禁僅憑一紙令書、數十護衛就輕松接管了朱靈的軍隊,其威信聲望在曹操軍中可想而知;蛘f是朱靈懼怕曹操,但之后朱靈服服帖帖在于禁手下任職,亦可見于禁的威信聲望。
于禁的能力也是勿庸置疑的,王朗向曹操薦于禁時說“禁才任大將軍”,而曹操和于禁談過話后,就“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背跗诓懿儆捎诒Σ欢,很少派將領另統率軍隊,這點就可見于禁的能力。歷來對于禁的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于禁最后的屈膝,《三國演義》更將他說成是嫉妒別人,怕人搶功,懦弱投降之輩,但看過史書的人都應該知道于禁不是懦弱的人。于禁在五名將中“最號毅重”,因此他是五將中最堅強果決(毅)、嚴整(重)的將軍(宛之戰時,其他士兵大亂,而于禁統率的士兵“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并且討伐趁亂打劫的青州兵以整頓軍紀,最后在見曹操前,先建立防御工事以防追兵;官渡之戰時,“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極大的鼓舞了士氣。一個堅強果決、治軍嚴整、勇猛善戰的于禁躍然面前)。
說到官渡之戰,別人都只注意敗殺顏良的張遼、關羽,敗文丑的徐晃(從《武帝紀》看,擊敗文丑是曹操親為主將,但從《徐晃傳》的語氣看,徐晃似乎是有主要功勞的,或許如張、關擊顏良一樣是先鋒吧),殺淳于瓊的樂進,卻沒有注意到于禁。官渡之戰,最威風的曹將名單中絕對應該有于禁的大名。張遼、徐晃等都是跟隨在曹操身邊,隨主力精銳部隊出戰。而于禁不同,官渡之戰正式開始前,曹操先去征討徐州的劉備,只留于禁帶兵兩千鎮守官渡前線??黃河渡口延津以防備袁紹,于禁憑借這兩千人守衛延津使袁紹軍攻之不下,直到曹操擊敗劉備回到官渡。之后于禁又和樂進一起帶兵五千,向西南順黃河而上,渡河攻擊袁紹的別營。于禁攻取汲縣、樂進攻取獲嘉縣,“焚燒保聚三十余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而于禁不久又“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痹诠俣芍畱饡r,也只有于禁多次帶兵攻擊袁紹別營,這或許也可以說明曹操對于禁能力的肯定。有很多人都批評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擁有優勢兵力卻不包抄曹軍兩翼,形成對曹軍的包圍之勢。雨紋以為于禁、樂進的這兩次勝利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再加上曹仁在雞洛山大破袁紹將領韓荀,這樣袁紹由于在側翼戰場的屢屢失利,使得他不敢再輕易分兵包抄曹軍兩翼。反觀曹軍則信心大增,又屢屢從側翼襲擊袁軍后方的糧草補給線,并因此取得最終的勝利。
即便是于禁的恥辱??樊城之戰,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于禁的價值。曹操派援軍,首先就是派于禁;而于禁戰敗后,曹仁還在堅守樊城,曹操竟然急著想遷都;關羽還未攻下樊城,只是擊敗了援軍的于禁,就“威震華夏”等等……這些都可算是在曹操心目中、在曹軍中甚或是當時的全中國的輿論界中,于禁的能力、地位、聲望都極高的一個側面證明吧。
樂進容易被人忽視,原因可能是樂進死的太早。
與于禁一來就帶兵出征不同,樂進起初在曹操手下“為帳下吏”,相當于副官或是護衛統領之類,之后在跟隨曹操東征西討中,顯露了大將的才能,逐漸成為與于禁等齊名的大將。有人說樂進才能要次于張遼等,因為他總是“從征”,很少單獨率軍出征。雨紋其實是很反對這種意見,樂進活躍于曹操初期的中原爭霸戰爭時期,曹操地狹兵少,此時不但樂進,其他將領也很少能單獨率軍出征的機會,直到曹操破袁紹后,地盤兵力逐步增加,手下大將才開始有越來越多單獨率軍出征的機會(張遼等都是此時開始有帶兵出征的記載)。
前面雨紋曾說于禁、樂進的地位要略高于其余諸將,或許有人要說,合肥守衛戰樂進不是在張遼手下嗎?雨紋以前也是認為合肥之戰的主將是張遼,但是現在雨紋的觀點有所轉變。半年前曾和同事菠蘿來也談論此戰,得出的結論是合肥守衛戰是沒有主帥的,主要的憑證就是曹操留下的“函”。曹操基本上是不干預部下統軍作戰的,任命某人是主帥就由某人說了算(除了曹洪、曹休之外,所以說是基本上),如:夏侯淵督張頜、徐晃守漢中,張遼督張頜、牛蓋討伐陳蘭、梅成等等,都是由主將說了算的,并不加干預。而合肥守衛戰,曹操偏偏留下了命令(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張遼曾擔心李典不愿意和他一起出擊,曹操軍隊的軍紀是極嚴明的,李典即使和主將關系再差,也是要聽從主將命令的,如果張遼為主將的話,何必擔心李典不聽從命令呢?從此二點來看,樂、張、李三人就是互不統屬,合肥之戰是沒有主將的。
既然說到合肥之戰,雨紋就來說說曹操的人事分配。
首先是關于護軍薛悌。有人說因為薛悌是文官,所以曹操不讓他出戰,這點雨紋不以為然。如果薛悌是文官,樂、張、李難道會要他出戰?除非是樂進等與薛悌有深仇大恨,想害死他。為什么曹操要注明不讓薛悌出戰,雨紋不了解薛悌事跡,不敢妄言。只能推測或許是薛悌武力不佳,或許是薛悌年老體弱。
其次是樂進的留守。有人說曹操讓樂進留守,是因為怕樂進與張遼搶功,而李典“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這樣的論點雨紋以為是侮辱了樂進將軍,樂進雖然以膽烈、驍果著稱,但他并非是魯莽武夫,曹操曾稱贊于、樂、張“武力既弘,計略周備”,絕非不顧大局爭功之輩。雨紋以為曹操讓樂進留守后方,其實是讓樂進主持大局。張遼等出擊,其實非常兇險,雨紋一直認為若是換了武力稍差點的武將,定然是全軍覆沒。而曹操臨走前留下了五名將中的兩人,就是知道孫權會大舉進犯,而出擊定然有不小的危險,因此一定要有一個能力、聲望都極高的人坐鎮后方,才可以根據戰況的變化作出及時有效的判斷、指揮,而萬一出擊之人戰敗、甚或是身亡,更需要留守后方的人有足夠的能力、聲望來穩定軍心,繼續堅守合肥。李典雖然冷靜睿智,但聲望、能力還是不及樂進、張遼,因此不宜留守后方主持大局。雨紋個人以為樂進才是首選留守之人,因為此時張遼的聲望還是略微不及樂進(雨紋個人意見,喜愛文遠的朋友們先不要氣急)(張遼此前的個人統兵最佳戰績是平定陳蘭、梅成的叛軍,而樂進在鎮守襄陽時,擊敗關羽,震服南郡諸郡山谷蠻夷,大破劉備的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顯然聲望要略高于張遼),加之張遼武勇過于樂進(《傅子》: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更適合出擊。如此就定下了每個人的作戰位置。
樂進戰后增邑五百戶(這樣的賞賜是非常高的了,曹操時期很少有比增邑五百更重的賞賜了),也說明了樂進此戰的作用及重要性。至于為何后說起合肥之戰來,眾人基本上不提樂進呢?雨紋個人以為,其一、樂進早故;其二、鋒線總是比后場顯眼,得分總比助攻醒目;其三、張遼的表現實在精彩絕倫;其四、曹丕屢次著重宣揚張遼等此戰的威風,以達到鼓舞士氣、震服東吳的效果。
雨紋個人以為于禁、樂進兩位將軍被現在不少的人忽視了,他們的能力、聲望、地位在曹魏的將領中絕對是佼佼者,完全可以爭奪第一名將的稱號。
由于《三國演義》以及于禁最終投降的影響,雨紋到現在還是不喜歡于禁,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會到人生的艱辛,自己遇到困難也常感到迷茫、懦弱,因此雨紋隱隱約約似乎能夠理解于禁當年的一時軟弱(由于這是側重史實的文章,雨紋不想妄自垂測于禁的心理,在另一篇文藝性小說中,雨紋想探究一下于禁的內心,只是實在是寫不好)。因此細細品味文則將軍,還是令人敬服的。樂進將軍雖是雨紋最喜愛的三曹將之一(還有就是曹仁、張遼),但雨紋還是承認于禁將軍在曹軍中的地位、聲望要比樂進、張遼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36621.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