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盛巽昌研究員的近作“質疑諸葛亮‘借刀’殺關羽”(見《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6期)后,感到盛文有一些地方不符合事實,現就下列問題與盛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學界。是誰使用《三國演義》作史料盛文在“莫把小說充歷史”段中指出:“朱文有兩處似涉及混淆史事的文字:一是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為何不盡做軍師的職責,力加勸阻關羽北征;二是關羽北征,沒有劉備的命令,關羽是不敢擅自進兵的!笔⑾壬J為我的這兩個觀點都是來自于小說《三國演義》,“有極大的形象思維文化成分”。我認為盛先生的指責是主觀臆斷的。雖然《三國志》中對關羽北攻襄樊的軍事行動是何人決策并無提及,但事關蜀漢北伐曹魏的軍國大計,在其時都由蜀漢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漢中王劉備親自決策當是毫無疑義的。關羽雖和劉備“恩若兄弟”,但畢竟是劉備麾下的一員戰將,漢魏之際,天下大亂,各個軍事集團的主帥與部下皆已結成了君臣關系。關羽戎馬一生,典軍數十年,他難道會不懂得軍人必須服從命令的天職。在沒有成都蜀軍統帥部的授意,亦即是劉備發出的最高指令,作為方面軍指揮員的關羽怎么可能擅作主張,攻打曹魏的軍事重鎮——襄樊。盛文一方面指出關羽是“忠于劉備”的,一方面又說:“關羽因此乘勢北上,并非是劉備所命”,豈非是自相矛盾,難圓其說。其實,古今中外,凡是重大戰役都由軍事統帥做出決策,這是人所共知的軍事常識,筆者雖然“不敏”,但總不至于連這一點常理都不懂,何至于要借助于《三國演義》來作為“史據”呢。關于諸葛亮是否是劉備的“軍師”,是盛文對我質疑的主要內容,盛文中說:“諸葛亮從未任軍師”,又云諸葛亮曾任“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但有關“軍師”名稱及職掌的史料出自何處?盛文云:“三國時期確有軍師官職,且還有前后左右中軍師的名稱,為壓相府、將軍府屬官,均為第五品,多非軍中官”(按:不知其史料來源)。但我卻從《三國志》中覓出過硬史料,以確證盛先生此說不準確。其一,《三國志》卷六十《全琮傳》曰:“赤烏九年,遷琮右大司馬,左軍師!逼涠,《三國志》卷五十六《朱然傳》云:“(孫權)遣使拜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睗h制,大司馬位居三公,為軍中級別最高的武官,兩漢時常以大司馬冠于大將軍、驃騎將軍之上,以示尊崇。眾所周知,孫吳政權的官職仍然承襲漢制,難道朱然、全琮以左、右大司馬身份兼任的右、左軍師僅是丞相、將軍府的屬官,位居第五品?事實上,朱然、全琮兩人因戰功顯赫,已被孫權擢為吳軍的主帥,其“軍師”身份已相當于吳主孫權的“參謀總長”了。
盛先生既然知道諸葛亮擔任過“軍師將軍”,又說“諸葛亮從未任軍師”,硬要把“軍師將軍”和“軍師”劃清界限,不知其史據何在?凡治漢史者皆知,漢代將軍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重號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前后左右將軍,皆位比三公,地位尊貴。其二為雜號將軍,地位略次于重號將軍,位比九卿。雜號將軍之名往往依事、因地、因性質或依所率兵種等而定,多有一定的意義。如漢武帝時,公孫敖率領騎兵進擊匈奴,故被封為“騎將軍”,楊仆率領以樓船為主力的水軍征討南越,故被封為“樓船將軍”。東漢末年,孫堅因起兵討伐董卓而被封為“破虜將軍”;孫策起初依附于袁術,后因袁術潛號稱帝,“孫策與書責而絕之,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這樣,孫策就成了征討“逆賊”袁術的將軍。可見,“雜號將軍”之雜號并非是隨心所欲而定,而是蘊涵其意義的。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并無官職,赤壁之戰后,任“軍師中郎將”,備取益州后,又加封亮為“軍師將軍”。毫無疑問,“軍師將軍”亦是雜號將軍。其因乃是劉備此時尚未即位稱帝,他自己也只是個“左將軍”(且是個輕量級的重號將軍),所以不可能授予諸葛亮更高的“軍銜”。諸葛亮是文官,而非武將,但東漢末年乃軍閥爭戰廝殺之時,故謀臣文官大都有將軍名號。諸葛亮一生“事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其出草廬至劉備自帝托孤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諸葛亮并未執政,其主要職責就是為劉備出謀劃策,創立基業,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份“署左將軍(劉備)府事”不就是充分證明他的“軍師”之職么。奇怪的是,盛先生不知依何為據,竟然得出了“軍師將軍”不是“軍師”的結論。抑或我的考證尚不能令盛先生心悅誠服,這里我不妨再舉兩例,以資佐證。其一,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分冊第268頁“軍師將軍”條云:“官名,軍師,掌監軍務,三國蜀漢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其二,《辭海》第372頁“軍師”條曰:“古代官名,常監察軍務,東漢、三國、晉都設置,如三國時魏以荀攸為軍師,吳以朱然為右軍師,蜀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笔⑾壬辉購娬{“莫把小說充歷史”,言下之意,似乎筆者連《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之間的區別都不知道了。在我看來,盛先生自己倒是應該注意這個問題?赡苁鞘韬,在盛文中就出現了《三國演義》的內容。盛文云:“劉備當時雖已據有兩川,但還須鞏固,劉備自建安十六年入川,為據西川就用兵三年!彼^“兩川”就是東川和西川,也就是巴蜀之地。但東、西兩川都是《三國演義》的地理概念。如《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云:“卻說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漢武帝時,將天下分為十三州,巴蜀之地稱之為益州,《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只有巴蜀及益州的地理名稱,而絕無“兩川”及“東川”、“西川”之詞。作為正式行政區劃的兩川是在唐代才出現的!杜f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曰:“唐至德二年(757年)十月,改蜀郡為成都府,又分為劍南東川、西川,置節度使!笨梢,“兩川”的地理概念是唐代肅宗朝才有的。盛文又言道:“關羽北征始于漢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已取得漢中(東川)。”據《后漢書·志第二十三》載:東漢益州共有十二郡國,而漢中僅是益州的一個郡。以漢中為東川亦是唐代之事,且東川的地域遠不止漢中之地。唐代劍南東川轄有梓、遂、綿、普、陵、瀘、榮、劍、龍、昌、渝、合十二州,約當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游流域以東,和劍閣、青川等縣地。總之,以兩川來代替益州,羅貫中寫小說可以無所顧忌,但學者在撰寫三國史的學術論文似不擬使用,在下揣測,盛文中的筆誤,恐怕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吧!
陳壽的春秋筆法及關羽兵力辨析盛文說“關羽北征,乃是因中州地區內亂而曹仁等在平定后,駐扎襄樊,擬討伐關羽,關羽因此乘勢北上!闭J為這場戰爭是曹魏發動的,而關羽是被迫應戰,故根本談不上關羽是“孤軍北伐”,破壞《隆中對》。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我建議盛先生應仔細審閱《三國志》中的《武帝紀》、《曹仁傳》、《先主傳》、《關羽傳》!段涞奂o》云:“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曹仁傳》說,建安十四年,“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關羽傳》說:“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是歲,羽率眾攻曹仁于樊!薄断戎鱾鳌吩:“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于樊!睆倪@些《紀》、《傳》中可知,曹仁駐扎襄樊已有10年之久,對關羽始終處于守勢,從未出一兵一卒進攻江陵。那么陳壽為何寫“曹仁討關羽,屯樊城”呢?其實,熟悉《三國志》產生歷史背景的人皆知,這是陳壽所用的“?護”春秋筆法,陳壽本蜀人,蜀亡后,入仕于晉,晉承魏統,故陳壽必須以魏為正統,否則就有殺身之禍。關羽攻襄樊,如陳壽寫曹魏“拒”之,就有貶意,故必須用“討”字。“討”乃“伐”也,必須是攻到敵國的地盤上,才用詞恰當,哪里有在自己的轄區內抵御敵方的進攻,用“討”字的呢?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到,作為亡國之臣的陳壽情非得已的苦衷。盛先生之所以因“討”字而得出這場戰爭是曹魏方面主動挑起的結論,抑或是對“春秋筆法”不太熟悉的緣故。這里,不妨請盛先生讀一下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六“三國志多?護”條。盛文又說“關羽有雄厚的兵力,且一度占上風”,故無需益州出兵援助,而且關羽的總兵力是遠遠超出我所估計的3萬人左右的。在這里,我想就關羽及整個蜀漢政權的兵力問題算一筆細帳。東漢末年,群雄爭霸,至劉備取益州后,已初步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就三國實力相比較,蜀漢最弱是毋庸質疑的。天下十三州,曹魏占有九州及荊、揚二州之一部,而蜀漢在丟失荊州后,僅有一州之地,故當時人就說:“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庇衷:“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碑斎唬@是在吳蜀夷陵之戰以后,諸葛亮北伐時的狀況。或許,盛先生認為蜀漢在關羽未丟荊州前,軍事實力并不弱。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且看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前的兵力。《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劉備與劉琦合在一起,亦不過只有兩萬人。誠然,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獲勝后,攻占江南四郡,兵力會有所增加,增加多少呢?史無明文。我大膽推測,估算劉備兵力會增加三至四倍,但最多達到七至八萬,不可能再多了。因為荊州地區雖為“用武之國”,但經過赤壁大戰及周瑜與曹仁爭奪江陵的苦戰后,亦大受破壞!度龂尽嫿y傳》注引《九州春秋》所記龐統的一段話,就足以說明這一問題:“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薄端螘肪砦迨膫髡撘嘣:“自漢氏以來,民戶雕耗,荊楚四戰之地,五達之交,井邑殘亡,萬不余一也!笨梢姡G州的人力、財力資源已將近枯竭,劉備已不可能再從荊州獲得更多的兵力補充了。要成就“鼎足之計”,必須另謀出路,那就是攻取益州。然而,益州牧劉璋雖然“?弱”,但要攻占“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的天府之國亦絕非容易。所以劉備絲毫不敢輕敵,“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可能還是劉備兵力不足的緣故,荊州軍遭到劉璋的頑強抵抗,劉備連連坐挫,甚至連軍師中郎將龐統也在攻打雒城的血戰中中箭身亡。由于雒城久攻不克,劉備進退失據,故不得不再次調荊州兵入蜀,“先主自葭萌還攻璋,(諸葛)亮與張飛等率眾?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此次被調往益州的荊州軍有多少呢?《三國志·法正傳》所載鄭度說劉璋曰:“今張翼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劉備的七、八萬荊州軍經過二次分兵入蜀,剩下來還有多少,盛先生不妨算算。我認為最多只會給關羽留下3萬之眾。其實,3萬兵力對于蜀漢政權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字。關羽失荊州后,劉備震怒,起傾國之師以雪恥復仇,然伐吳之蜀軍有多少呢?《資治通鑒》卷六十九,黃初二年條記載得很清楚:“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于巫,進兵秭歸,兵四萬余人!币牧曛畱馂槿龂鴷r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傾其全力,亦只能調動數萬之眾,可見其兵力資源之匱乏。蜀漢國小,人口不多,全蜀人口總計亦只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北c戶籍數是成比例的,蜀漢兵力最盛時亦不超過十萬人。關羽僅鎮守部分荊州地區(案:荊州七郡,南陽郡屬曹魏,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吳,僅零陵、武陵、南郡屬關羽),又哪里會有超過三萬的兵力呢。至于曹魏一方,兵力雄厚自不待言,據《三國志·陳群傳》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載;“晉戶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不能居半,以此言之,魏雖始承喪亂,方晉亦當無乃大殊!庇謸庞印锻ǖ洹肪砥摺稓v代盛衰戶日》載:“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受禪,……景元四年,與蜀漢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三百,日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笨鄢駠丝跀担河袘66萬,人口443萬。按三國時期人口與士兵8:1的比例數,魏國就有50多萬軍隊。襄樊是曹魏的軍事重鎮,魏明帝曹睿說:“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于三城之下者!鼻迦祟欁嬗硪舱f:“魏人之保襄陽,亦如手足之救頭目!笨梢姡芪菏冀K以重兵戍守襄樊。所以曹仁駐守襄樊部隊至少與關羽的荊州軍相當,及至曹操各路援軍云集襄樊,關羽軍已處于絕對劣勢。盛文云:“關羽的荊州部隊實力雄厚,僅俘虜、關押于禁敗兵就有數萬眾!标P羽水淹七軍,確實俘虜了不少曹家兵將,但是否能用這些降兵反戈一擊是個大問題,盛文也認為關羽“驕橫過甚”,試問,這樣一個剛愎自用,連傅士仁、麋芳、黃忠、馬超、劉封、孟達等自家人關系也協調不好的狂妄之人,怎么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作好俘虜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讓他們迅速調轉槍口,攻打樊城呢?如果關羽能迅速取勝,抑或這些降兵還能為其所用,但關羽久攻樊城不克,反為徐晃所敗,這些迫不得已歸降關羽的曹家兵將還不趕快歸隊,乞求曹操寬恕!曹魏的士家制度規定:“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作為人質,士兵如果降敵或逃亡,家屬就會淪為奴婢。由此可見,使用降兵并非是一件易事。正因為如此,白起才會活埋趙兵40萬,曹操才會在官渡之戰后坑殺袁紹降兵8萬之眾。
盛文又云:“關羽為徐晃敗后南撤,轉戰當陽地區長達一個多月,說明仍有實力,根本不需求救。”我認為盛先生似乎沒有細看《呂蒙傳》,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實際情況是,關羽敗退返回江陵時,前有兵不血刃而得江陵、公安二城,士氣正旺,張網以待的東吳大軍,后有隨時可能乘勝追擊的曹仁、徐晃的魏軍,關羽的這些殘兵敗將人心惶惶,疲憊不堪,已處于四面楚歌之中。關羽黔驢技窮,只得使出如此拙劣的計謀,“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責問其違背同盟,呂蒙乘機展開攻心戰術,厚待使者,并使其“周游城中,家家致問”,使者返回,私相傳聞,關羽部將士卒“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致使關羽軍心徹底被瓦解,“吏士無斗心”,最后敗走麥城,全軍覆沒。試想,如果關羽軍有實力,成都援兵能及時趕到,關羽智商再低,也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決策,何況關羽平日驕橫跋扈慣了,連吳主孫權都不放在眼里,而公然罵其為“?子”(案:豺狼一類的禽獸),難道他會在兵力雄厚的情況下,低聲下氣地向孫權手下的將領——呂蒙“乞和”?盛文云:“劉備對于關羽北征,后來并非不知或等閑視之。”盛文舉送玉璽、封關羽為前將軍及劉封、孟達有悖于劉備安排,不發援軍為例。其實前二事根本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關于上庸不發援兵其責任在誰,在我看來,這是劉備造成的,孟達本劉璋部屬,劉封則是劉備養子,劉備令“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明顯是以親統疏,以新統舊,由此造成了封、達關系的不和。關羽和劉封叔侄之間的矛盾,劉備無論從國事、家事的角度都有必要從中調解斡旋,但劉備沒有這樣做。再之,劉備平益州后,“以(孟)達為宜都太守”,宜都屬荊州之南郡,屬于關羽的管轄范圍。孟達必須聽從關羽調遣,否則以違軍令處置。但上庸卻屬于益州之漢中郡,已不屬于關羽的轄區,劉封、孟達沒有義務一定要增援關羽,劉備將孟達從宜都調至上庸,實際上就是使孟達擺脫了關羽的直接指揮,而且劉備又沒有下死命令一定要封、達增援關羽,關羽敗亡后,劉備也只是惺惺作態地處死了劉封,充其量只是“事后諸葛亮而已”。關羽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嗎盛文云:“關羽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其理由有二條,“一是忠于劉備”,“二是能獨當一面的將才”。我認為這又是一個不正確的觀點。劉備讓關羽獨當一面,鎮守荊州,是他在用人問題上的嚴重失誤,荊州不僅是軍事上的要沖,蜀漢北伐中原的戰略基地,還是孫、劉、曹三家各種矛盾的交叉點,因此劉備用誰來鎮守荊州事關全局。關羽雖然資兼文武,驍勇絕倫,但他“剛而自矜”,氣量狹小,缺乏戰略頭腦,不具備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矛盾的政治素質。對此,諸多治三國史專家均持一致意見。我認為,如讓諸葛亮統率張飛、趙云等大將駐守荊州,不但荊州絕對丟失不了,而且以后北伐曹魏這支軍隊當起重要作用是無疑的。誠然,后來由于蜀中軍事變化,劉備因攻蜀受挫,調諸葛亮入益州,留關羽守荊州,似乎出于無奈。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即便在龐統死后,如果留諸葛亮守荊州,而調關羽領兵入蜀,以劉備之雄才,關羽之勇猛,再加上謀士法正之智計,對付昏庸無能的劉璋還是綽綽有余的。實在沒有調諸葛亮入蜀的必要。正如王夫之所言:“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云與飛守江陵,而北攻襄、鄧,攻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笔聦嵶C明,留關羽守荊州鑄成大錯,給蜀漢統一大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王夫之據此批評劉備道:“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卒至于敗亡,昭烈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最后,筆者還要指出盛文中的一個錯誤。盛文云:“劉備后來為了爭奪荊州所有權,帶兵出川來爭,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因曹操威脅事,才與孫權以湖水為界!逼鋵,劉備與孫權在建安甘年中分荊州不是以“湖水為界”,而是以“湘水為界”!顿Y治通鑒》卷六十七,建安廿年條載:“劉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與權,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标P于諸葛亮是否借刀殺關羽,確實是個千古之謎,筆者只是在依據僅存史料的基礎上,作了大膽揣測。盛先生提出質疑,這是正常的。但我的這個觀點并非是“孤家寡人”之見,已故的著名史學家方詩銘先生發表過他的看法(前文中已述,見《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4期),治魏晉史著名專家田余慶先生在其著作中也論述了這一問題。田先生說:“《三國志》留下為賢者諱的史筆還有不少,其著者如關羽敗死問題。《關羽傳》羽敗死,荊州棄守,讀史者總不免懷疑,思欲究其所以,論其責任。委罪于劉封并不足以釋此疑惑,人們自然想到劉、葛。特別是劉,但于陳壽書無據可依,因而不敢在劉、葛身上立議!绿资济撊モ钼踔畱B,直謂蜀假吳人之手殺此易世所不能御之關羽。章氏之論確否,姑不置論,他無所避忌的學術態度,是當今治史者所應具備的!
朱子彥,上海大學教授來源:《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8期
朱子彥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37841.html
相關閱讀: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