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汗青揭秘:康熙為何八次拒絕群臣給他上尊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康熙帝曾經說本身“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清圣祖實錄》,卷二六八)這倒不是康熙的自詡之詞,而是他在治國理政中時刻遵從的一項準則。他曾經先后八次拒絕群臣們為他上尊號的請求,就從一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切實的例證。這八次拒受尊號的時間別離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鄭克?(shuǎng)歸降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平定噶爾丹后;另外尚有五十、六十、七十壽辰(1702、1712、1722)之時共三次;登位五十、六十周年(1711、1721)時共兩次。

歷史

  在封建時代,給天子上尊號是一種“大典”,所謂“加上尊號,儀式甚大”。(《康熙政要》,第242頁)因為對付一個乾綱獨斷、至尊無上的封建君主來說,權力和職位都已經臻于頂峰,無可再增,所以“上尊號”即是擴大政治威望、提高汗青職位的重要辦法,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滴跆熳泳芙^這類勾當,畢竟出于什么樣的心態?有著什么樣的政治思量?我們可以拿第一、二兩次的景象作一點分解。
  
  康熙初,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擁兵自重,對清朝中央政權陽奉陰違,形同分裂?滴跏辏1673),康熙下定刻意撤藩,吳三桂及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起兵與清反抗,這就是汗青上所稱的“三藩之亂”。三藩軍力一度占領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及江西、浙江、湖北、陜西、甘肅一部,對清政權的統治組成了極大的威脅。顛末整整八年的費力戰爭,終于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亂”的勝利。兩年今后,一直占據臺灣奉明朝為正朔的鄭克?在清軍大兵壓境的環境下歸降清朝,實現了臺灣的統一。這兩件事無疑意義重大,正是以此為符號,開啟了長達百余年的著名的“康乾盛世”。所以在這兩次重大汗青事件之后,群臣們提出要給康熙帝上尊號,應該說也是適逢其會。我們來看一看其時的詳細景象。
  
  平定“三藩之亂”后最早提出要給天子上尊號的是監察御史何嘉佑,他的來由是:“本日下蕩平,皆賴皇上一人好事所致”,所以“應加皇上尊號,以彰好事”。(《康熙起居注》,第一冊,第787頁。以下凡引此書者只注頁碼)從此,有的人也許出于真誠愛慕,有的人也許出于對權力崇敬,有的人也許出于捧場巴結,有的人也許出于從眾心理,總之,大臣們從親王、內閣大學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員,每每身份和職位具備向天子進言資格的,無不爭先恐后,紛紛上奏,掀起了一場請上尊號的高潮。
  
  有些人反復著何嘉佑提出的來由,強調“三藩之亂”的平定是皇上一人之功?滴醯勖魑裾J了這種說法,說:“所奏稱天下蕩平,皆朕一人好事所致”,“這所奏無益”。(第787頁)他多次同大臣們回首了平三藩的決定景象,暗示這一場斗爭經驗了巨大的進程,如“事有錯誤,朕亦自任,斷不歸罪于人”。此刻取得了勝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將士用力,“疲于征調”;黎民困苦,“敝于轉運”,連官員也減少俸祿,以供軍需。這是上下一心,配及格斗的功效,“若遂侈然覺得好事,崇上尊稱,濫邀恩賚(lài,犒賞),實可恥也”。(第792頁)   歷史
  別的一些官員則強調,“今三藩殄(tiǎn,滅盡)滅,后患盡除”;“海宇寧謐”,“天下?(yì,安寧)安”。有的甚至用了“當此盛世”這樣的字眼(第786頁)。既然天下已經太平,天子“好事巍巍,自古圣君所不逮,理宜恭上尊號”。(第800頁)對付這樣一些議論,康熙帝卻憑據別的一種思路,講了別的一番原理。他跟太皇太后說:“自寇亂用兵以來,將士?(同疲)勞,民生困苦,瘡痍未復,喘氣未蘇。雖干戈乍戢,疆宇初平,國度紀綱正宜整頓,處所元氣正宜造就,臣何敢宴然自處,覺得太平無事,受納尊稱。”(第798頁)他跟大臣們說:“頃雖賊亂削平,處所底定,而民困未蘇,瘡痍未起。君臣之間,正宜各加修省,息兵養民,布宣修養,務以耿介為本,用致太平。”(第792頁)“獨念數年之中,水旱頻仍,災異疊現。師旅疲于征調,被創者未起;閭閻(民間)敝于轉運,困苦者未?(同蘇)。因軍興不給,減少官員俸祿及各項賦稅,并增加各項銀兩,仍未復舊。每一軫(zhěn,悲哀)念,甚歉于懷。若巨細臣工人人耿介,俾(bǐ,使)生民得所,風尚淳厚,修養振興,天下共享太平之福,雖不上朕尊號,令名實多,如一切政治不能修舉,則上尊號何益?朕斷不受此虛名也!”(第792、793頁)
  
  當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請時,康熙帝斬釘截鐵地說:“朕意已定,決不允受。如受之,則媒介為虛矣。”(第800頁)“其上朕尊號之事,斷不行行,此乃朕實意,非點綴之詞也。自今以往,巨細臣工各宜洗心滌慮,砥節勵行,休養蒼黎,培復元氣。爾等可向九卿各官悉諭朕意,不必再行陳請。”(第793頁)
  
  兩年后,群臣因臺灣統一,“神功圣德,逾越千古,非加上尊號,無以慰臣民仰戴之愿”,再一次請上尊號?滴醯弁洗我粯,果斷拒絕。他說:“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罷了,何用矜張點綴?”“朕進展以平易之道,圖久安長治,不肯煩擾多事,可將朕意傳諭九卿、詹事、科道知之。”(《康熙政要》第242頁)
  
  一些評論者往往把康熙天子拒受尊號的行為,歸之于他的禮讓。譬喻《康熙政要》的執筆者在談及此事時就說:“群臣請上尊號,至于再四,而謙讓彌堅,至德益廣。”(第803頁)《康熙政要》也把這些事跡納入《論謙讓》這一卷的內容之中。這雖然并非沒有一點原理。但把全部問題歸結為小我私家的德性涵養,好像還沒有完全說到點子上。其實,我們假如當真讀一讀具體記錄天子言行的《康熙起居注》這部書,可以發明,康熙帝對付大臣們一些“頌圣”的話,有時顯著是言過其實,也經常會欣然接管。所以,他的拒受尊號,更為重要的照舊反應了他作為封建統治者所具有的可貴的寬廣政治胸懷,反應了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的政治氣勢氣魄。假如把問題提高了來看,可不行以說,正是這種政治胸懷和政治氣勢氣魄,使他在汗青舞臺上飾演了“康乾盛世”開辟者的腳色。假如他一味追求虛名,受到損害的將恰恰是他的政治實績,他在汗青上的職位也許會打一個很大的折扣。
  
 。ɡ钗暮,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傳授)

  康熙帝曾經說本身“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清圣祖實錄》,卷二六八)這倒不是康熙的自詡之詞,而是他在治國理政中時刻遵從的一項準則。他曾經先后八次拒絕群臣們為他上尊號的請求,就從一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切實的例證。這八次拒受尊號的時間別離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鄭克?(shuǎng)歸降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平定噶爾丹后;另外尚有五十、六十、七十壽辰(1702、1712、1722)之時共三次;登位五十、六十周年(1711、1721)時共兩次。

歷史

  在封建時代,給天子上尊號是一種“大典”,所謂“加上尊號,儀式甚大”。(《康熙政要》,第242頁)因為對付一個乾綱獨斷、至尊無上的封建君主來說,權力和職位都已經臻于頂峰,無可再增,所以“上尊號”即是擴大政治威望、提高汗青職位的重要辦法,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康熙天子拒絕這類勾當,畢竟出于什么樣的心態?有著什么樣的政治思量?我們可以拿第一、二兩次的景象作一點分解。
  
  康熙初,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擁兵自重,對清朝中央政權陽奉陰違,形同分裂?滴跏辏1673),康熙下定刻意撤藩,吳三桂及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起兵與清反抗,這就是汗青上所稱的“三藩之亂”。三藩軍力一度占領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及江西、浙江、湖北、陜西、甘肅一部,對清政權的統治組成了極大的威脅。顛末整整八年的費力戰爭,終于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亂”的勝利。兩年今后,一直占據臺灣奉明朝為正朔的鄭克?在清軍大兵壓境的環境下歸降清朝,實現了臺灣的統一。這兩件事無疑意義重大,正是以此為符號,開啟了長達百余年的著名的“康乾盛世”。所以在這兩次重大汗青事件之后,群臣們提出要給康熙帝上尊號,應該說也是適逢其會。我們來看一看其時的詳細景象。

歷史


  
  平定“三藩之亂”后最早提出要給天子上尊號的是監察御史何嘉佑,他的來由是:“本日下蕩平,皆賴皇上一人好事所致”,所以“應加皇上尊號,以彰好事”。(《康熙起居注》,第一冊,第787頁。以下凡引此書者只注頁碼)從此,有的人也許出于真誠愛慕,有的人也許出于對權力崇敬,有的人也許出于捧場巴結,有的人也許出于從眾心理,總之,大臣們從親王、內閣大學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員,每每身份和職位具備向天子進言資格的,無不爭先恐后,紛紛上奏,掀起了一場請上尊號的高潮。
  
  有些人反復著何嘉佑提出的來由,強調“三藩之亂”的平定是皇上一人之功?滴醯勖魑裾J了這種說法,說:“所奏稱天下蕩平,皆朕一人好事所致”,“這所奏無益”。(第787頁)他多次同大臣們回首了平三藩的決定景象,暗示這一場斗爭經驗了巨大的進程,如“事有錯誤,朕亦自任,斷不歸罪于人”。此刻取得了勝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將士用力,“疲于征調”;黎民困苦,“敝于轉運”,連官員也減少俸祿,以供軍需。這是上下一心,配及格斗的功效,“若遂侈然覺得好事,崇上尊稱,濫邀恩賚(lài,犒賞),實可恥也”。(第79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72962.html

相關閱讀: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