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蒙古鐵騎為何曇花一現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鐵騎揮鞭,縱橫天下,旋風般的席卷歐亞大陸,橫掃東西各國。兵鋒所指,攻無不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帝國王朝,風光不可一世。然而從鐵木真建國到忽必烈建元,才短短經歷了60多年,帝國便走向分裂。又過了不足百年,元順帝倉惶北逃,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也宣告結束。“蒙古旋風”如此迅猛的崛起又如此匆匆的終結,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蒙古在《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起源于今黑龍江以南。突厥東侵后,室韋部與突厥、??混種逐漸延息。唐滅突厥后,其部族開始西遷至漠北一帶,慢慢開化壯大。丘處機在《長春真人西游記》中首次使用“蒙古”一詞,而后得以沿用。關于蒙古帝國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路衛兵認為原因有四:一,歷史的選擇;二,英雄的誕生;三,恰當的時機;四,野心的膨脹。

一,北方民族更迭的必然,歷史醞釀洗練的結果。中國北方漠北地帶一直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他們在發展中此消彼漲,時有更替,但間隔不久必會有一個強盛民族出現,統一漠北。匈奴之后便是鮮卑,而后是突厥的異起、回紇汗國的強盛。戰爭的創傷使昔日的強族一時很難恢復元氣。自回紇于846年亡國到鐵木真1206年建國,漠北300多年一直沒有出現過強大的部族,而且蒙古部族沒有在以往的戰爭中受過重創,發展較快,所以蒙古得以悄然興起,也是歷史淘汰洗練的必然。

二,一代天驕的誕生,使部族的發展如虎添翼。北方民族的興起似乎都有一個杰出人物的誕生,匈奴冒頓、鮮卑檀石槐、突厥土門以及回紇的骨力裴羅等等。而鐵木真絕對可以說是一個戰場上的曠世奇才,一個遠見卓識的天才野人。他胸懷韜略,沉穩老辣,隱忍堅強而又鐵血無情,領袖的威望會壯大部族的士氣,鐵木真統領有方,逐漸統一各部,奠定了日后稱雄的基礎。1206年,鐵木真匯集諸部于斡難河源,受成吉思汗尊號,建立“大蒙古國”,一場席卷歐亞的蒙古旋風隨即興起。

三,周邊國勢的衰頹,適逢崛起的最佳時機。蒙古興起之時恰逢宋金對峙之時,金本小部族,全憑勇悍興起,聯宋滅遼后又與南宋連年交戰,雙方國力互弱,金入主中原后安于享受,強悍本性見衰,無力控制蒙古崛起;漠北部族林立并且相互征戰消弱,鐵木真合縱連橫,周游其中渾水摸魚;西方的阿拉伯帝國(中史稱大食)分裂衰竭;西域一帶文明富庶卻又國力孱弱不堪一擊;回紇和西突厥部眾歸順蒙古,從而打開了西域通往西方的大門,這也是鐵木真西征順利的一個原因。

四,征服掠奪欲望漸深,激發了野心的膨脹。路衛兵認為鐵木真一開始未必就有縱橫天下,橫貫東西的宏偉藍圖。只是隨著征戰掠奪,他自己和其追隨者的欲望愈發強烈,才漸漸胃口大開。特別是征服富庶的西域后,勝利的快感和財富帶來的享受刺激了部族血脈的噴張,也使鐵木真及其追隨者征服踐踏的野心更加膨脹,將攻城略地開土辟疆視為快樂之本。

可以說蒙古帝國的崛起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應運而生的,一個民風彪悍虎視眈眈的民族,找對了一個崛起的最佳時機。那么為什么蒙古旋風般的崛起又旋風般的席卷歐亞大陸,最后卻并沒有持久,而致曇花一現呢?路衛兵認為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五點。一,掠奪民族的秉性使然;二,政治上經營不善;三,禍起蕭墻;四,好大喜功。五,民族主義思想的根深蒂固。

一,掠奪性民族的秉性使然。野蠻民族向來以掠奪占有為目標,因此只是為了享受而占領,為了掠奪而征伐。蒙古作為游牧民族,食肉狩獵,體格自然健壯,作戰自然兇猛,這也是北方民族的共性。但也因此只尚武而不善治。鐵木真所實行的千夫長制,對征戰有力而對治理國家卻起不到什么作用。后來忽必烈建元后所實行的行省制度也是徒有其名,錯雜不堪。卻又自我感覺優于其他民族,而不愿意向先進民族學習,元朝諸帝,大多數都不通漢語,更別說別國語言了,只有忽必烈和仁宗時期較為治世,其余皇帝大多是荒淫愚昧的,就連樂仁好施的窩闊臺也有其殘忍荒淫的一面。四大汗國的統治也是以掠奪壓榨為主,這種自私狹隘的民族特性,使其統治必不會久遠。

二,政治上不善經營,統治根基薄弱。蒙古族先天的掠奪性也使他們占有欲異常強烈,鐵木真及其繼任者為實現永久的土地占領而推行的分封制,也種下了分裂的禍根。忽必烈建立大元統治中國,其余四個汗國名雖依附實則各自獨立,窩闊臺之孫海都更是聯合察合臺、欽察汗國起兵反叛忽必烈,蒙古大汗的號令已經不能通行全國,自忽必烈1271年建元稱帝后,蒙古帝國僅用了60多年便達到了橫貫歐亞的鼎盛時期,但在實質上卻是分裂衰頹的開始,可以說大的蒙古帝國自忽必烈建元就已經瓦解了;蒙古的征服是殖民地式的征服,始終受到狹隘的“部族思想”的束縛,只知掠奪剝削,甚至有將中原變成牧場的荒唐想法;在中國忽必烈又實行將人分四等的種族制度,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再有就是為了實現對吐蕃的統治,崇信喇嘛教,致使喇嘛教徒在中國大地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佛事所需費用又從百姓處暴斂,弄得民不聊生;在貨幣政策上,拋棄銅錢,改用絲鈔,導致“行之未久,物價騰涌,價遂十倍”,這些都是政治上不善經營的結果,致使其統治根基薄弱,暴露了掠奪民族淺薄狹隘的弱點。

三,內部繼嗣之爭導致禍起蕭墻。鐵木真長子術赤因被兄弟們疑心是蔑兒乞野種遭到排斥,西征后一去不回,獨據欽察汗國。蒙哥死后,忽必烈拋棄部族傳統的公舉制度,不等大會推舉便自立為汗,而后稱帝,導致其弟阿里不哥自封漠北,窩闊臺之孫海都西北反叛。鐵木真子孫眾多,且各自都有封地和勢力,大元以西四大汗國相對獨立,王室內部的爭斗殺戮始終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在繼嗣之際更是紛爭不絕。禍起蕭墻,這種上層內耗是很傷元氣的。

四,好大喜功的本性致使窮兵黷武戰線拉長。蒙古帝國的疆域可謂是空前絕后的,向西打到今天的波蘭奧地利,向南打到爪哇,北到北冰洋,還兩次東侵日本(未果),創建了盛況空前的疆土霸業,但也因為戰線拉得太長,很難兼顧各方。鐵血屠城的高壓政策并不能打下牢靠的統治基礎。頭緒眾多而隱患眾多,一旦各地義起便會應接不暇。

五,種族排斥致使民族主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以忽必烈在中國建立的大元為例,實行的是種族等級制度,更加加深了各民族矛盾。蒙古族自認是優秀的種族,十分排斥三四等的漢人南人,而漢族也一向有著民族和歷史的優越感,民族主義思想不但在上層,即使在民間也是根深蒂固的,這種思想上的互相排斥并不能因為高壓統治而有所改變。底層各族表面上雖向統治者屈服,但在骨子里時刻卻存在著反抗的意識。而異族的壓迫和各種不平等的待遇,更是在無形中醞釀構筑了民族主義的根基,一旦爆發便勢不可擋。元末天災,各處群雄而起,只不過是外在的一個理由和時機罷了,而這種反抗的思潮和義起的內因早已醞釀其中了。

從鐵木真1206年在斡難河源建立帝國,到忽必烈1271年建元,蒙古帝國僅僅經歷了60多年的輝煌便走向了分裂,百年后,帝國中最強的王朝元朝滅亡,結束了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四個汗國也隨即衰敗滅亡(其中窩闊臺汗國在元朝滅亡之前為察合臺汗國所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懊晒判L”在歐亞大陸上掀起的驚濤巨浪從此風息浪止。歷史是真實的也是殘酷的。以上分析僅是路衛兵個人讀史的心得,斷沒有民族歧視的意思,更沒有挑起民族爭端的想法。我國現在實行的多民族大團結政策,深得人心。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諧共處,榮辱與共,大好局面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97363.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