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能打的戰將數不勝數,但能以武將身份被寫進《古文觀止》的為數很少,只有秦司馬錯、西漢李凌和東漢馬援,而能夠作為開國功臣被寫進《古文觀止》的則只有馬援一人了。
作為東漢開國功臣,馬援為光武帝劉秀平定了西北隗囂這一勁敵,他也因此被劉秀任命為隴西太守。在隴西太守任上,馬援一共做了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漸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后,他先后以伏波將軍的身份南下,平定了交趾郡叛亂,主動出征扶風,抗擊匈奴、烏桓的進攻。可以說為東漢南征北戰。
此時的劉秀,對馬援可謂寵愛有加,平定交趾郡叛亂回到京城后,劉秀賜給馬援一輛兵車,讓他上朝與九卿同列。再出征扶風時,劉秀命令百官都去送行。然而僅僅四年后,劉秀就下令追收馬援的新息侯印綬。馬援去世時,其家人甚至不敢將其埋葬在早先選好的墓地,只是草草埋葬于郊外。
其中的變故,還得從公元48年南方武陵暴動說起。
南方武陵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滅。時年62歲的馬援,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本不同意。馬援當面向光武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須發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光武帝見馬援豪氣依然,雄心猶在,很感動,笑道“矍鑠哉是翁也”,于是派馬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等人領四萬人遠征武陵。
馬援部隊南進面臨兩條路的選擇:一是經壺頭山,一是經充縣。經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路遠,糧運不便,但道路平坦。耿舒主張從充縣出發,而馬援則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山,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說明情況,請光武帝裁決,光武帝同意馬援的意見。
馬援率軍進入壺頭山,沒想到,蠻兵據高憑險,禁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只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耐,很多漢軍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一時,部隊陷入困境。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洞窟,以避炎熱,雖困難重重,但馬援壯心不減。每當敵人登山示威,馬援都拖著重病出來觀察敵情。手下將士深為感動。
耿舒卻在此時寫信給其兄,告了馬援一狀,說馬援帶兵不慎,兵馬傷亡慘重。光武帝得知后,于是就派虎賁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并命他代監馬援的部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490.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