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與北魏爭鋒,連年惡戰,軍隊損失慘重。而經過鐘離、朐山兩場大戰,梁軍雖然重創魏軍,但也失掉了大片地盤。
至此,雙方都是國力大損,筋疲力盡,不能再打。但梁武帝蕭衍還是念念不忘要收復壽陽和漢中兩地。
在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為后繼的前提下,就必須另外想辦法了。北魏降將王足向蕭衍進獻了一個“絕”的辦法。
其實,在兩年后,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懷疑這個王足根本就是北魏派到南梁的臥底,在南梁實施“無間道”行動。
王足在說出辦法之前,先唱了一個首北方童謠:“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并灌鉅野澤。”他向蕭衍解釋:只要在壽陽下游的淮河上打壩修堰,攔住淮河,等淮河水位上漲的時候,便可水淹壽陽城。
梁武帝蕭衍竟然大為贊賞,派大舟卿祖?去淮河實地勘察地勢。
祖?是天文學家祖沖之的兒子,本著務實求真的態度,去考察了一番,回來報告:淮河土質松軟,無法形成堅硬的攔水壩,而一旦潰壩,后果不堪設想。
梁武帝蕭衍不聽,征調徐、揚之地的民眾,每二十戶中征五丁,加上從軍隊中抽調的壯兵,合計二十萬人,攔水筑堰,命令太子右衛率康絢都督淮上諸軍事,為修壩總指揮,北徐州刺史張豹子也要聽康絢調度,守護筑堰工程,設置官屬于鐘離。
攔水修壩工程東起淮河南岸的浮山(今安徽明光浮山鎮浮山),西至?石山(今安徽五河鐵鎖嶺),從兩面依岸筑土,不斷向河中投土,逐步向河心推進,最后于淮水中央合龍,截流以抬高上游水位,進而淹沒壽陽城。
此事說來容易,做起來極難。
那時科學技術落后,勞動全靠肩挑背負,就算有牛馬拉車,一車土倒下去,不等第二車跟上,第一車土早已被水沖走了,影也沒有一個。
何況,正如祖?所說,淮河邊挖掘出來的泥土,疏松輕飄,跟沙子沒有大的區別,入水就散,根本不可能筑壩。
梁武帝蕭衍鬼迷心竅,愣是不聽。
不過,因為康絢工作負責,河邊的土質疏松不能筑壩,就往更遠的地方取土,雖然大大地加重了勞動量,但壩還是一點點地筑起來了。
第二年(蕭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四月,眼看就大功告成了,可是,正值淮水汛期,大水一沖,大壩轟然坍塌。
究其原因,原來工程由上年冬天上馬,因冬季水枯,施工容易,到了夏天,暴雨傾瀉,而越到河中間,水流越急,難以合龍。
有人卻說,這是河中有蛟龍,其乘風雨破壞了堰壩。
怎么辦呢?
這時候,“”專家“出面了。相關方面的“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蛟龍怕生鐵。
于是梁武帝蕭衍便從建康東、西冶(鐵工場)征來幾千萬斤鐵器,一古腦拋進了滾滾淮河里,卻仍舊無法合龍。
有人又支了個招,伐樹,把幾棵樹身做成并欄圈的模樣,中間填滿石塊,上面再加泥土,以此截流筑壩。
這么一來,沿淮上百里以內的樹都伐光,木頭、石頭都用得精光,挑擔的人肩膀都磨爛了,夏天里疾病成疫,死掉的人互相傾壓著,尸體遍地,蛆蟲成堆,蒼蠅蚊蟲,聚集不散,日夜轟鳴,而到了冬季,淮河、泗水都結了冰,役夫和兵士被凍死掉十分之七八。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壩終于一點點筑起來了,且異常結實。
這下輪到北魏抓狂了。
北魏大為揪心,先命猛將楊大眼鎮守荊山(今安徽懷遠西北),又遣南梁降將蕭寶夤領兵去阻止梁軍的工作進程,不久,又加派尚書右仆射李平前往壽陽統轄各軍。
蕭寶夤數次進攻,都被康絢擊退。
北魏準備追加兵力,任命任城王元澄為大將軍、大都督南討諸軍事,勒兵十萬,即將從徐州出兵攻打淮河堰。
已到壽陽的北魏尚書右仆射李平經過一番考查,斷言南人的浮山堰根本不可能筑成,不主張加兵。
然而,蕭梁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四月,耗時一年多的浮山攔水壩卻南梁眾人的歡呼聲中成功合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9402.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