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歷史學家的說法中,認為火藥是經由蒙古西征傳到歐洲的。其實這個說法有很多疑點。
首先來看一下所謂的蒙古西征是什么。在蒙古史上的西征有三次,第一次蒙古西征發生在公元 1219 年,成吉思汗親征攻滅中亞的花剌子模,并分軍攻打俄羅斯欽察部及印度河流域北部,直到公元 1225 年返回蒙古本部。第二次西征發生在窩闊臺汗時期,在攻滅金國后,派拔都于公元 1235 年西征,下莫斯科,敗東歐聯軍,前鋒直逼維也納近郊,后因窩闊臺病逝,于公元 1242 年班師。第三次西征為蒙哥時期,公元 1252 年派旭烈兀進攻近東一帶,10 年內滅木剌及黑衣大食,下巴格達,入敘利亞。
第一次蒙古西征基本上只到達中亞一帶,并沒有跟歐洲有直接的接觸。而且成吉思汗當時不過是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霸主,文化仍相當落后,對于火藥的認識應該極為有限。而中國當時有金、宋對峙,雙方對于像火藥這種軍事技術的管制相當嚴格。北宋時就已經禁止將硝石及硫磺輸出外國,并且將其收為公營。宋史食貨志下八有道:「熙寧八年,市易司請假奉宸庫象、犀、珠直總二十萬緡,于榷場貿易,明年終償之。詔許。九年,立與化外人私貿易罪賞法。河北四榷場,自治平四年,其貨物專掌于三司之催轄司,而度支賞給案判官置簿督計之。至是,以私販者伙,故有是命。未幾,又禁私市硫黃、焰硝及以盧甘石入他界者,河東亦如之。元豐元年,復申賣書北界告捕之法!。
對于一個還是文化落后、近乎野蠻的游牧民族來說,他們如何獲得火藥、了解它的成分、并且大量應用在作戰上呢?更何況,蒙古草原上不產硫磺也不產硝石。所以不可能是發生在第一次西征時。
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拔都西征,在范圍上要遠得多,在時間上也比較妥貼(公元 1235 年至 1242 年)。此時蒙古已經滅金,接收華北一帶,應該接觸過火藥。但是再仔細考究一下,蒙古并沒有長程補給的能力,拔都如何能夠在西征時維持大量的火藥儲備?而且蒙古在滅金時基本上以燒掠戰略為主,人民流離失所,更不可能維持火藥的生產與儲備。
另一方面,早期的火藥威力不足,無法用以攻城。金人、宋人對火藥的使用主要是在人員殺傷方面(例如:「轟天雷」、「震天雷」之屬),要說蒙古西征用火藥來攻城,這種可能xing極微。更何況,蒙古人自公元 1235 年至 1251 年間跟南宋長期交戰達 10 多年之久,即使有火藥,應當會用在跟南宋的戰爭上,能有多少剩下來千里迢迢地拿去供應拔都?
更進一步來看,以蒙古人作戰時的燒殺傳統來說,他們鐵蹄下的又有多少幸存者能夠知道蒙古人使用火藥的秘密與配方?這個配方又如何能夠在 1241 年前流傳到西歐讓培根寫入他的書中?培根既然是從他人口中得知火藥的存在與成分,很顯然這個知識的傳播要更早得多,因此拔都西征而帶入火藥的說法也是不太可能。
而第三次西征則時間過晚,雖然直接進入近東,跟當時燦爛的回教文化大量接觸,而且當時滅金已經 10 多年,有可能已經掌握到火藥的制造與使用,但是這時間卻晚于西方最早記載火藥的記錄。所以這也不能做為火藥西傳的時間。
那么,到底是怎么傳播的?比較有可能的是東來從事貿易的所謂「胡商」,也就是阿拉伯人。他們到了中國,特別是南宋,自然對于火藥會有所接觸。他們可能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商機,因此就將其引進中東一帶,再輾轉傳入歐洲。這要比由沒有什么文化的蒙古游牧民族做為傳播媒介要可能得多了,阿拉伯文獻對「中國雪」的記載也是很好的左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14384.html
相關閱讀: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