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陵園妾》,描述了為皇帝守陵的宮女形象:
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年月多,時光換,春愁秋思知何限。青絲發落叢鬢疏,紅玉膚銷系裙慢。憶昔宮中被妒猜,因讒得罪配陵來。老母啼呼趁車別,中官監送鎖門回。
山宮一閉無開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門到曉月裴回,柏城盡日風蕭瑟。松門柏城幽閉深,聞蟬聽燕感光陰。眼看菊蕊重陽淚,手把梨花寒食心。把花掩淚無人見,綠蕪墻繞青苔院。
四季徒支妝粉錢,三朝不識君王面。遙想六宮奉至尊,宣徽雪夜浴堂春。雨露之恩不及者,猶聞不啻三千人。三千人,我爾君恩何厚薄。愿令輪轉直陵園,三歲一來均苦樂。
這些守陵的宮人也曾擁有青春美麗的容顏,但是命途多舛,薄命如葉,在后宮得不到皇帝的恩寵,只能長年奉守陵園中的宮室,在無盡的愁思中虛度年華,任憑紅顏老去。被遣派守陵的原因是在宮中的爭寵斗爭中失敗,被猜忌、被迫害,成為犧牲品。告別親人,被宮中太監押送到陵園來,鎖住的是大門和無望的青春,到死都出不去。陵寢前面植松為門,四周植柏筑墻,環境清冷寂寥,甚至陰森恐怖。重陽節、寒食節,一年年的菊花黃梨花白,淚落無人見。長安大明宮的宣徽殿、浴堂殿曾經留有與君王歡聚的情景,但是失寵或者從來就不曾得到君王眷顧的宮人何止三千人呀。這些無寵的宮人不妨輪流來這里守陵,共同分擔這份凄苦無助。最后這想法其實是與制度不符的,因為山陵的嬪妾本為已經侍奉前朝的宮人,在皇帝死后來守陵,不存在輪轉的可能。
題目說“宮女”,其實泛指后宮女性。那些有名有份的后妃照樣逃不掉為皇帝守陵的苦命。
把守陵作為制度始于西漢。不僅皇帝死后要命令那么多宮女去陪著他,有時候皇后、太后單獨下葬,也會安排一定數量的守陵宮女。西漢初年,呂后妒恨劉邦的寵妃,在高祖駕崩之后,呂后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嗣的嬪妃打發到陵園去居住。漢武帝后宮人數膨脹,他死后,守陵的嬪妃宮女人數更多。
西漢成帝的班婕妤,為了避免遭受趙飛燕姐妹的加害,主動到長信宮侍奉太后以求避禍。在成帝死后,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園。《漢書》卷97下《外戚傳》:“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眰髦羞錄有班婕妤的一篇賦,其中寫到:“永終死以為期,愿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西漢的皇后獲罪被廢,也被送到陵園。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在成帝暴亡之后過了幾年被廢,遣往延陵守陵,她不堪受辱,于是自殺。
東漢皇帝駕崩,“諸園貴人”即隨“大行皇帝”靈柩遷徙陵園。所謂“諸園貴人”,《漢書·安帝紀》注云:“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因為沒有子嗣被安排去守陵的宮女就叫“諸園貴人”。而所謂“無子”者,可能根本就沒有被皇帝臨幸過,可能臨幸過但是沒有懷孕,也可能曾經生育但孩子不幸夭折。另外,一些女子在后宮爭寵斗爭中失敗,得罪,于是也被派去守陵。
據《東漢會要》載,和帝葬后,宮人入園守陵,在妃嬪中地位頗高的貴人也在其列,如馮、周兩位貴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98163.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