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很多人都會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蘭芳共和國。作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之一,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于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清除婆羅洲土匪海盜,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
明清之際,受到國內戰亂的影響,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很多人被迫前往海外謀生或躲避戰亂。他們中的很多人來到了南洋的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從事農業或礦業生產。當時,婆羅洲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但在華人的積極開拓下,當地的生存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此地。
1772年5月,一個名叫羅芳伯的中國人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婆羅洲的歷史。羅芳伯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廣東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自幼胸懷大志,而且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是個文武全才。1772年,已經34歲的羅芳伯因屢次鄉試不第,對仕途徹底灰心,于是帶領一批客家青年漂洋過海,經虎門到達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最初,羅芳伯在當地以教書為生。很快,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缺衣少食、夜無居所,生活十分困苦。于是,羅芳伯決心要為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由于當地盛產黃金,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采金公司”,開發金礦。金礦的開采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進了經濟發展。此后,羅芳伯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解決了溫飽問題后,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土著首領則束手無策。對此,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在戰斗過程中,羅芳伯出色的組織能力、勇敢的戰斗精神令同伴們極為欽佩,大家一致推舉他為領袖。
軍事上的勝利提升了羅芳伯的政治影響。平息了盜匪后,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日后建立共和國提供了必要條件。當時羅芳伯率領的部隊已經有三萬多人,平定叛亂后,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雖然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1777年,以東萬律為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并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
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制,國家首腦產生需獲國民認可
其實,當時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國家并不是只有蘭芳共和國一個。據不完全統計,除了蘭芳外,還有其他十余個華人國家。蘭芳的歷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國之一。
在國家政治制度上,蘭芳實行共和體制。國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工農兵”一體,部隊平時分散在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全國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至于“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類似于后來普遍實行的議會制。
在國家領導人的產生上,蘭芳結合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創立了禪讓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形式。上任領導在去世或下臺前,推薦下屆領導,但其能否出任大總長則需要多數公民贊同。羅芳伯當了18年的國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推薦同樣具有文韜武略的江戊伯做下屆總長,后經選舉,江戊伯果然成為繼任領導,并出色地繼承了羅芳伯的未竟事業。后來,蘭芳共和國又用同樣的辦法產生了多任領導人。
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嚴格推行以法治國
蘭芳的歷史沒有被人忘記的原因還有它為當地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蘭芳各屆總長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他們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技術,擴大礦業開采,發展交通事業,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軍事上,蘭芳建立了全民皆兵制度,經常組織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創建了兵工廠,制造各種槍炮。蘭芳還大力發展教育,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平。
在國家治理上,蘭芳推行以法治國。建國之初,蘭芳就設立法規,禁止暴政,并規定:凡奸淫搶掠者,殺無赦。蘭芳共和國嚴格地遵守了這些法規,使得自身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的領導人還做到以身作則。他們不僅嚴格遵守各項法規,還十分關注百姓的生活。蘭芳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國內就爆發了鱷魚災難,成群結隊的鱷魚在蘭芳國內水域活動,嚴重危害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消息后,大總長羅芳伯立刻親自前往受災地區,指揮人民成功地驅逐了鱷魚。
蘭芳共和國的這種貢獻至今仍為當地人稱頌。如今,在東萬律有紀念羅芳伯的芳伯公學,坤甸有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其家鄉梅縣石扇梅北中學?也建有羅芳伯紀念堂。一些學者還著書立說,傳頌蘭芳共和國的功績。早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就著有《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一書,最近中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開源又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這些著作讓蘭芳共和國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再現在人們眼前。前兩年,印尼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還專門組成宣講團巡回千里,緬懷蘭芳共和國歷史。
曾想并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郁郁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后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東南亞并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并不斷
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愿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制造假象,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于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由于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于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于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于害怕清政府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后,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9868.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