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中央的第三把手王鼎死了。
這事發生在1842年6月的一個深夜,此前,天朝剛剛史無前例地敗給了一個西洋彈丸島國——英吉利。后世把那場戰爭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
而在當時,沒人知道這場戰爭對于這個國家的歷史意義,就如沒人知道王大人之死對于時局的現實意義。
良臣模板
這位王大人,首先是位君子。他出身貧寒,毫無背景,“力學,尚氣節”。據《清史稿》載,考中進士后,他赴禮部面試。時任大學士的王杰從眾人中發現了王鼎這個才俊。一經詢問,王杰方知原來王鼎是自己的陜西老鄉,并且同族,于是急欲將其攬入麾下。孰料王鼎為人“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于人”,居然完全不理會大學士之美意。當然王杰也不以為忤,慨嘆“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后”。也正因為缺乏心計、埋頭干活的作風,王鼎在京曹輾轉沉浮近二十年,才被嘉慶皇帝發現,授以工部侍郎。面對平日不顯山露水的王鼎,連嘉慶都不禁責怪其過于老實,不善于走動,諭曰:“朕向不知汝,亦無人保薦。因閱大考考差文字,知汝學問。屢次召見奏對,知汝品行。汝是朕特達之知!
王鼎(塑像)
其次,王鼎是位能吏。受到朝廷重用后,王先是在工吏戶刑四部轉了一圈,備受歷練,終在道光六年出任戶部尚書,并授軍機大臣。作為國家的財神爺,王首要解決的即鹽政積弊。食鹽專賣本是清朝重要稅源,然沿襲已久,卻淪為各路官商營私舞弊之淵藪。王鼎痛下狠手,先是整飭北方鹽務,使得長蘆鹽場稅收大增。接著將大刀揮向兩淮鹽務;贷}無論質與量皆居全國首位,自然被各家視為肥肉,因而貪污重、盤剝狠、關卡多、走私頻、負擔大。并且這里鹽務世代被具有深厚官方背景的“綱商”家族勢力把持,王鼎若是取消“綱商”們的鹽場運銷特權,無疑抽走了不少中樞大臣們的私房錢,動了他們灰色收入的奶酪,必定會招致強烈的反彈。倘使別人,或許已知難而退。王鼎卻偏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聯手兩江總督陶澍,偕同戶部侍郎寶興,以緩解民困之由,說服道光下令裁撤兩淮鹽政,并打出組合拳:“裁浮費,減窩價,刪繁文,慎出納,裁商總,?滯銷,緩積欠,恤灶丁,給船價,究淹銷,疏運道,添岸店,散輪規,飭紀綱,收灶鹽!惫省疤珍娩J意興革,淮綱自此漸振,鼎之力也!
再次,王歸根結底是個傳統意義上的標準忠臣。1840年,粵海戰起,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圍繞戰和問題,清廷分為兩派,王鼎自是堅定站在主戰一邊。其不僅屢屢與主張和議的首相穆彰阿據理力爭、唇槍舌戰,鬧得不可開交,更是數度不惜冒犯天顏,苦勸道光帝下定決心與英人一戰到底。雖拼盡全力,仍無果而終。
操守極佳、勇于任事、忠于君上,王鼎可謂盡到了人臣的本分,算得上良臣的模板。那么,好端端的國之股肱,為何要自尋短見呢?
致命缺陷
王鼎選擇尸諫,恐怕與其個性有莫大關聯。
英國19世紀政治思想家阿克頓曾指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偉大人物也幾乎總是一些壞人,甚至當他們施加普通影響而不是行使權威時也是如此……伴隨著暴虐權力而來的往往是道德的墮落和敗壞。”換成中國俗語,即“好人不從政,從政無好人”。政壇自古便是陰謀與陽謀糾葛不清之地。民國學者吳宓用四個字總結陜西人的性格:倔、犟、硬、碰,而王鼎恰恰就是個中典型。其為官四十余載,剛直有余、圓融不足、令人欽佩的同時,也樹敵無數!斑^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陜西好人王鼎像一頭瓷器店中的猛牛,橫沖直撞的結果,便是得罪了當時清帝國權勢最煊赫的三位人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9884.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