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云“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于《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于抬寫皇上處,一并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余,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么要這樣濫加謚號,并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后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后,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于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臺山,削發披緇,皈依凈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 、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于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發,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里還說明世祖當時并無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睆堝贰肚嗤踔芗芬喾Q:“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眱扇怂浲耆嗪,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臺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并不可信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2603.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