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小世界,世相人心大舞臺。
俗語有言: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把瞄T”,其含義在老百姓的眼里其實是和“官”混在一起的。在君權至上、民如螻蟻的時代,一部天下衙門史,其實就是一部官欺民、官害民而民又無可逃避的歷史。
不過,畢竟不同于專家學者的學理式研究,也并非是專門為民申冤、替民訴苦的抗訴書,這本《天下衙門》以親切、平白的話語娓娓道來,對衙門這一古代王朝最基層機關的方方面面,如歷朝歷代的衙門景觀變遷、機構設置與官吏任命、日常事務和業余生活,以及種種官場內幕辦事規矩撈錢伎倆等等,都作了細細評述。既有“日常世界”,更有“隱秘生活”,令人讀來時而覺得趣味叢生,時而又心有所悟或者竟至于豁然開朗。
明清時代,州縣正官佐的選任制度和仕宦風氣都發生了變化。先是明初時太祖朱元璋注重吏治,強調選任州縣官員應不拘資格,重在節操和能力,要大家推薦,于是不少沒有進士出身的人,甚至連舉人功名也沒有的人,亦得通過考核后派往州縣坐衙。把州縣官做好了,得到優異的考語,可以越級提拔當知府,乃至徑直調到京內當部員,部員的升途更廣一些。人們比較熟悉的海瑞和李贄,就都是以舉人出身獲得做官資格并且在州縣學署里先干起的,后來全升了京官。這兩個人全闖過大禍,蹲過監獄,但海瑞臨死前已當上了南京右僉都御史,李贄是主動提出退休,又去做和尚的,但好歹也是四品銜的知府了。接著是清朝時官場上的風氣大變,大家都想到地方上去當官。原因很簡單:做京官“經濟效益”差,缺少直接弄錢的辦法。清人梁紹壬曾有文章專敘“京官苦況”,謂“領俸米時,百計請托;出房租日,多方貸質”。地方官呢,哪怕小到七品芝麻縣太爺,亦有許多撈錢的門道。州縣官提升不易,這也是眾人周知的,不過這會兒當官的人可顧不了這些了,甚至是巴不得別提升到京里去才稱心哩。
那么,官場上的人們都想去地方上干,這可如何分配呢?這就得論資排輩。據《光緒會典》統計,全國一共有1314個縣衙門,有145個和縣同級的散州衙門,兩項相加,還不滿1460,而常年中有資格任此官的人,數目遠遠超過,于是種種故事就出來了。
排在第一位的還是進士,發榜后參加朝考,然后分發各省見習、候補。這叫“榜下即用”,哪個縣太爺的位置空出來了,馬上就得讓他去填補。更厲害點的,就是所謂“老虎班”了,即新科進士因朝考優異,被派到翰林院里學習,叫翰林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或者繼續留在京里當翰林編修、檢討之類,或者就去地方上當州縣正官。窮翰林的實惠,哪里及得上縣太爺,所以許多人寧肯這三年白干,也指望去地方上仍舊從七品芝麻官做起。不過這三年總有個報酬吧?于是便有“帶缺出京”的制度,即在京里就給你安排好上哪兒了,用不著候補,徑直赴任就行。因此有了“老虎班”的外號。
比進士稍次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舉人。進士叫“兩榜出身”,舉人是“一榜出身”,都屬于“清流”。凡是鄉試后榜上有名的舉人接連應三次會試而榜上無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冊。每隔若干年,在這些一榜出身者中間挑選一批人去當地方官,這叫“大挑”。“大挑”中獲雋者,又分兩等出路,第一等安排當知縣、縣丞、鹽大使、藩庫大使,或調劑借補為州同知、州判、府經歷等,共有九班;第二等安排當教諭、學正、訓導,共有三班。輕薄者給取了個外號,叫“九流三教”。
“大挑”的進行方式,名義上是由王大臣舉行“面試”,具體做法為:皇帝欽點若干王大臣,一起坐在內閣里,參加“大挑”的舉人每20人為一隊,排好秩序后進去。大臣們照著名單念一個,下面應一聲。全點過后,大臣們商量一下,又開始唱名了。先唱三個,這三個都是一等補用了;再唱八個,這八個人全沒挑上,叫作“八仙”;剩下的九個,不再唱名,都以教諭、訓導即先前講過的二等補用了。然后,20個人全退出去,再換一隊進來。讀者要問了,這種面試可真是聞所未聞,憑什么根據分的一等二等,又憑啥理由剔出“八仙”呢?
憑相貌。全看你爹你媽給你怎樣造就了。搽潤膚霜美容膏也沒有用,大臣們看臉型和身段。概括起來是八個字:“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創造性地運用了漢字的象形特征——“同”,就是長方臉;“田”,就是四方臉;“貫”,就是頭大身直體長;“日”,就是長短肥瘦都適中,又站得端直。凡適合以上四個字的,都入選。
“身”,就是體斜不正;“甲”,就是大頭小身體;“氣”,就是單肩高聳;“由”,就是小頭大身體。凡不幸滑入這四個字的,都落選,F在,讀者們該知道為何這些落選者要被叫作“八仙”了:站在一塊兒,便是一個個李鐵拐扶張果老的模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2610.html
相關閱讀: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