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全球電影節中"老大"的戛納電影節正在小城戛納舉行,它的獎座——金棕櫚象征著勝利,由19片葉子組成。今年正值電影節70年華誕,本屆將頒發的每個獎杯基座上特意鑲上170顆小鉆。電影節與戛納,可謂源深情長。
首屆戛納電影節在二戰結束后舉行,但法國對電影展覽的興趣和熱心早在2019年前就已醞釀。1937年,巴黎世博會設有電影競賽項目。二戰前夕,年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法國影片出口受阻,而威尼斯電影節淪為墨索里尼的政治工具,于是法國人強烈要求設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1939年春,法國政府正式決定,由藝術行動委員會負責評獎,但僅限頒發最佳導演和最佳表演獎兩項。當時巴黎無法每年提供場地,政府允諾只能出獎60萬法郎,去另找"風光秀麗"的城市,此時,小城戛納符合條件又愿意補貼辦節經費不足部分。當初擇定的第一屆電影節日期是1939年9月1日至20日,最令人興奮的事情是請來發明電影的盧米埃爾兄弟中的老二路易擔任主席。
無奈,戛納電影節才放映了開幕影片,德國便入侵波蘭,法國對德宣戰,一切關于電影節的準備化為泡影。1945年二戰結束,戴高樂政府決定次年恢復辦節。此后,戛納電影節每年都舉辦一次,其間停辦僅3次:1948年和1950年由于財務和政治因素,1968年則由于發生"五月革命"。為了在舉辦日期上拉開與威尼斯電影節的距離,戛納電影節后來改為每年5月或6月舉行。
戛納電影節本是全球第一個由國家主辦、唯一一個遵循國家外交路線的電影節,為展示法國的軟實力、彰顯法國的價值觀立下過大功。其主辦機構設在外交部,由它掌管邀請、審批等事項。電影節一開始就施行"國家選送制"和"影片配額制",規定"各國選送影片數量與其產量成正比",這無疑討好了電影產量大國美國。上世紀50年代,美蘇力量之比漸趨平衡后,選送制度又調整為"電影大國選送3部,其余國家1部"。1958年,戛納電影節把金棕櫚獎頒給了蘇聯影片《雁南飛》,另外規定"選送影片內容不得對國際合作和友誼造成損害",例如1959年電影《廣島之戀》就遭到組委會拒絕,深層次的原因是法國正在醞釀核武計劃。
隨著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電影的勃發,戛納電影節的國家性質和商業色彩越發遭到詬病。1968年由學生掀起的"五月風暴"從巴黎刮到戛納,以特呂弗·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和大批電影技術人員組成的藝術界反對派占領電影宮,沖進組委會總干事的辦公室要求終止電影節,部分參賽導演和評委宣布退出以示支持,連費里尼、黑澤明、希區柯克等大師也表示聲援。戛納電影節被迫進行改革,取消"影片查禁制",增設"國際影評人周""導演雙周"和"一種關注"等單元。之后,戛納電影節逐漸向著"大公無私地邀請每一個國家參展"的目標努力,片商們深知其評獎以藝術性為先,不看重拍攝成本和上映票房如何。
"柏林電影節帶有較濃的政治色彩,威尼斯電影節正在老化,唯獨戛納電影節生機勃勃,它是最有劇場性的節日,也是一個巨大的競技場。"奧斯卡金牌操手哈維·魏因斯坦如是說。
戛納本是度假之地,舉辦電影節后,這個占地19.26平方公里和人口僅7萬的小城市變成全球富饒之地,每年吸引至少6萬名影人和20萬名游客,增加了許多就業和服務機會。電影節創造直接工作崗位3000多個,數千輛汽車得到租用,租費達數百萬歐元。電影節在11天期間所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達2億歐元,間接經濟價值達7億美元,這一重大節慶真的成了戛納經濟的"火車頭"。
中國電影和電影人跟戛納電影節頗有緣分。早年有《十字街頭》《梁山伯與祝英臺》《閃閃的紅星》《小花》《阿Q正傳》等經典影片參加過戛納電影節的展映。不久前去世的"影壇常青樹"李麗華曾憑借《楊貴妃》一片獲評委會獎,而成為首位踏上戛納紅地毯的華人女星。近30年來,中國電影則屢有不俗收獲,《霸王別姬》首獲最佳影片,葛優摘取過最佳男演員桂冠,鞏俐出任過評委會主席,章子怡、舒淇、范冰冰等獲邀任評委,戛納也是導演賈樟柯的福地。
"中國電影是獨特的,應該拍自己風格的影片,應該有自己的美學品格,有自己的講故事方式和節奏,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我們需要用這種種特性來豐富戛納電影節。"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弗雷莫寄語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9238.html
相關閱讀: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