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360年4月,朱棣出生于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那時正是元末的戰亂時期,群雄并起,互相征伐。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奪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謚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后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稱他為“明成祖”。
在一個天高云淡、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登鐘山尋古探幽,在主峰頭陀嶺稍事飽覽壯美秀色后徑直向東下山。不久便尋找到原來立在中馬腰一帶的“明成祖告天石刻”處。值得一提的是,該石刻的建立還有一段駭人聽聞的歷史典故呢!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30年后于1398年因病駕崩,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是為明惠帝,年號建文。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明惠帝身邊的謀臣齊泰、黃子澄便進諫道:先祖已經過世,而其叔父現在都已被封王割據各地,并且握有重兵,諸王在外恐怕讓朝廷難以駕馭,故建議采取削藩行動。即解除諸王兵權,以消除對朝廷集權統治所構成的威脅。朱允?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此策,先后開始著手削減了周、代、岷、湘、齊王的權勢。除湘王被迫自焚外,其他四王則均廢為庶民。而盤踞在北京的惠帝四叔———燕王朱棣為避免慘遭被削藩厄運,于是就援引祖訓,以誅奸臣為國“靖難”為名,誓師舉兵南下“清君側”,與朝廷軍隊展開激戰,1400年被惠帝手下的盛庸、鐵鉉率兵擊敗于山東聊城后受阻。但朱棣仍不甘心,養精蓄銳兩年后又舉兵渡過黃河,在淝河施計戰勝朝廷軍隊,進而繼續擁兵南掃,最終以武力攻破南京,推翻了侄兒明惠帝的統治。他遂自立皇帝,即明成祖。然他上任后卻繼續實行朱允?的削藩政策,并改革中央集權制度。為抵御北方元朝殘余勢力騷擾,他除多次出兵塞外,18年后又將明朝都城遷往北京。中國由此也進入了歷史上曾經名播一時的“永樂”年代。
值得一提是,當時朱棣在得手后曾命著名文學家宋濂弟子、建文朝輔臣侍講學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然而其篡位行徑畢竟名聲不好,因此也引來了許多朝野臣民不滿。很有骨氣的方孝孺于是便穿麻衣陛見,并上書一個“篡”字,在哀悼惠帝的同時憤怒地大罵朱棣:“萬世后,脫不得此字。”矛頭直指其篡位手段卑鄙、不得人心。忠貞無二的方正學被縛后仍誓死不從,后來全家九族均遭滿門抄斬,并殃及其門生好友,死者多達873人。史稱之為“瓜蔓抄”。由于戰亂中朱允?生死未卜(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團),朱棣一方面為防止后患不測,派兵大肆追逮異己、以圖斬草除根。一時間南京城內外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令人慘不忍睹。因此朱棣的內心世界里一直也很不自在;另一方面他又為了迷惑天下臣民耳目,藉以保住業已奪得的皇帝寶座,遂下令恢復被惠帝所改的一切官制成法,以表明其所作所為均在于恢復祖訓。1402年6月17日,他率領文武百官出朝陽門而赴明孝陵,隆重祭祀先祖。隨后才入主南京皇宮,在奉天殿正式登基。他又親自撰文在東郊紫金山上立下了這塊所謂告慰蒼天的石刻,期盼達到感恩懷念先皇父母及譴責朱允?“削藩”行為,并為自己行為正名之目的。
1777年(乾隆四十三年),有位樵夫在今紫霞湖北側的鐘山頂上發現了此碑,便稟報了清朝當局,此碑后來便被移入南京朝天宮內。然而歷盡滄桑變遷300多年,此石刻曾遭遇戰亂失蹤。為恢復歷史本來面目,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1995年8月根據史實記載,在此又予以重建,明成祖告天石刻碑被立于一座四角攢尖頂的亭子中央。碑文則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洪煒先生用顏體重新書寫。本人曾登山多次親臨該石刻處考察,后經中山陵園的工作人員告知:該碑重立后又讓不文明無聊之徒給推倒,我對此倍感遺憾。
2005年梅花谷公園建立時,為了增加其間的歷史人文遺韻,中山陵園則在梅花山南麓重新建立了告天石刻碑亭(該亭額篆書體仍由洪煒先生題寫),成為人們憑古臨今的又一個好去處。該石刻全文如下:“燕王告天文:奉大明皇帝圣旨,伏為皇考太祖高皇帝、紕孝慈皇后登遐日遠,痛懷喪葬之未親,崩失年久,益感劬勞之未報。手足且傷于前后,情懷有慟于死生。骨肉相殘。幾致屏翰之傾替;腹心構訟,幸茲家國之安全。洪武三十五年朱棣謹述”(洪武三十五年即公元1402年,史稱建文四年。但朱棣對此年號不予認可)。當我滿懷思古之情佇立于這座曾經血淚斑斑的石刻碑亭前時,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幾千年來封建皇權專制枷鎖下人的心靈和骨肉親情,在殘酷復雜的朝廷紛爭中卻顯得那樣地蒼白扭曲、無情無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5945.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