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民國那些師徒故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俗話說:"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都說明了"師徒"這種關系的特殊性。然而近來,郭德綱和曹云金師徒二人在微博上鬧翻的消息傳來,卻令人嘆息。

在民國時期,曾發生過不少師徒關系方面的故事,不妨來看一下。

袁金凱至死不忘恩師

民國時,京劇名武生袁金凱在戲校學習時就喜歡繪畫,工筆仕女人物、寫意花鳥都能畫。一個偶然的機會拜國畫大師李苦禪為師,師徒二人結下了千秋情誼。

據《海岱尋蹤》載:當時,李苦禪既是繪畫名家又是京劇票友,能演《鐵籠山》《狀元印》《艷陽樓》等開臉大武生戲。他與當時的著名京劇演員李洪春、丁永利過從甚密,三人見面,不是談畫就是聊戲,尤其喜歡談武生。一次李洪春問李苦禪:"你看過袁金凱的戲嗎?"李苦禪說:"看過不止一次,舞臺動作有規范,表演人物有性格,武打很沖,干凈利落,是個大有前途的武生全材。"丁、洪二位笑著說:"他是我倆的徒弟,很愛繪畫,拜在你門下,收不收?"李苦禪一口答應收下。

此后,袁金凱與李苦禪師徒常聚,習畫論戲,感情日深。一次袁金凱畫了幾筆荷花,李苦禪說:"格調不錯,功夫欠深。"還有一次,袁金凱刻了一方印章,李苦禪又說:"意境可以,功夫不到。"袁金凱繼續狠下功夫。

那時,袁金凱家里很窮,李苦禪經常從大瓷瓶里拿幾個錢讓他買火燒吃。沒了錢,就畫張畫,讓他上街賣畫。師徒倆有時一塊紅薯也掰兩半分著吃。袁金凱經常為李苦禪做飯炒菜,奉若父尊。一次,李苦禪在袁金凱家,酒后畫興大發,揮筆畫了一幅《松鷹圖》,題詞"千里江山一擊中",贈給袁金凱,鼓勵他在藝術上努力拼搏。袁金凱以此鞭策自己并鄭重珍藏起來。后來,他也畫了幅《松鷹圖》懸在屋里,說"見畫如見師,思師不忘拼搏",終于袁金凱成為繪畫和戲曲表演上均有建樹的藝術家。

袁金凱與師傅的佳話,沒有就此結束。"文革"時期,李苦禪被揪斗,袁金凱親自去北京伺候,李苦禪展紙揮毫畫了一幅《八哥圖》,諷刺那些只會張著嘴巴聒噪不已的八哥。師徒二人會心一笑。李師母怕惹是非要給撕掉,幸賴袁金凱留存下來。李苦禪謝世,袁金凱一家痛哭失聲,飲食俱廢。后來,袁金凱臨終前,叮嚀家人將一本《李苦禪》的小冊子放在枕邊同葬,可見他們師徒之間友情的深厚。

師徒見面不講錢

在民國時期,有些師徒之間的關系很純潔,金錢從來不是障礙和芥蒂。

據《中州軼聞》載:30年代時,后來成為學者和《申報》記者的王瘦梅,因為在北京多次聽了胡適講課,而成了他幾面之識的學生。京漂王瘦梅家庭貧困,常?繉扅c小稿掙幾個稿費維持生活。那時北京的報紙不多,一個無名小卒想在報屁股上撈點稿費,并不容易。那時,胡適以愛護青年、關心青年的成長聞名,他以北大文學院長身份主編的《獨立評論》,有時也刊登少許文藝作品。為此,王瘦梅就給幾面之識的老師寄去了一篇稿子,并附一封短信說明自己的處境,希望他給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予以發表。

信發出后的第三天晚上,王瘦梅外出歸來后,房東太太告訴他:"有一位住在米糧庫的胡先生坐著汽車來看你(當時北大除蔣夢麟校長有汽車外,教授中只有胡適一人有汽車),我說你不在家,他就走了。不久他又打發聽差送來一封信。"說著她把信交給了王瘦梅。王瘦梅打開信后,首先看到兩張五元鈔票。信上說:"來信和稿子都收到了。稿子不合本刊要求,確難發表,原稿退還。附送法幣十元,暫維持生活。"讀完信后,想到老師能親自來看他,王瘦梅很感動。王瘦梅想自己只是在寫作上求老師予以幫助,并非向他求援,所以王瘦梅又把這十元錢退給了老師。

另《陪都星云》也記載了一位退還學生版稅的教授?箲饡r期,在北碚的復旦大學教授陳望道主講《修辭學》。他所撰寫的《修辭學發凡》是中國第一部修辭學專著,他選定此書作為教材。《修辭學發凡》于1922年出版,多次再版。1944年秋,新聞系一年級新生入學。陳望道教授在講授修辭學第一課時,只見他身著長衫,手夾皮包,到了講臺,打開皮包,拿出書本。接著,又抓出一堆小鈔票放在講臺上。陳望道首先向新生發問:"買了《修辭學發凡》的請舉手。"這時,買了書的都舉起手來,卻不知道老師的用意。

緊接著,陳望道對學生說:"凡已經買書的都上來,你們買書時,在定價中,有一小部分是出版社付給作者的版稅,F在我把版稅退給你們,我不會收學生的版稅。"課堂頓時活躍起來,這些大學一年級新生,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事,都非常開心。

真理面前無師徒

在民國還有一種師徒關系,講學問甘拜門下,論政治只有對錯沒有師傅。黃侃作為民國的奇人學者,就曾是這樣的代表。

據《楚天筆薈》載:黃侃,字季剛,是章太炎的弟子,盡人皆知。然而黃侃卻又拜學術上與自己不分伯仲的劉師培為師。因為劉師培研究晉書,有獨到之處,尤其精通陶潛的田園詩學,而且收藏的資料十分豐厚。這讓治學嚴謹的黃侃十分欽羨,為此他經常到劉師培處切磋,虛心求教。因為二人都是名教授,當時,劉師培盤算,若將"秘笈"全部傳授與他,黃侃必將凌駕于己之上;如果就此拒絕了,又恐怕損害自己的清譽。思前想后,不如就此機會,收黃侃為弟子,自己的名望會更高,可與章太炎并駕齊驅了。因此,他向黃侃提出拜師的建議,并表示:名正,言順矣;言順則學進矣。

黃侃一貫秉承"能者為師"的治學精神,也沒在意更多,就滿口承諾。于是,劉師培選定吉日,宴請名流。劉師培正襟危坐,黃侃在鋪好的紅氈上恭謹叩拜,行弟子禮儀。一時學壇傳為佳話。

然而,劉、黃的師徒關系,是以學術上的匯合開始的,卻是以政治上的不和分野的。192019年,袁世凱稱帝,作為"籌安會"所謂"六君子"之一的劉師培,十分賣力,奔走效勞。一次,劉師培邀集北京學術界名流開會,要大家上書"勸進",其中就有黃侃。到會者既懾于袁世凱的淫威,又礙于劉師培的情面,內心雖不愿意,但無一人敢公開反對。關鍵時刻,黃侃拍案而起,怒容滿面地對劉師培說:"既然如此,劉先生一人足矣,何必興師動眾。"說罷,拂袖離席,其余的人也跟著走了。

劉師培原以為黃侃是自己的弟子,約請到場,必然帶頭響應,憑其聲望,到會名流肯定會附和。殊不知打錯算盤,弟子不但不帶頭響應,反而帶頭反對,如此結果,出乎劉師培的意料。章太炎聞之說:"險哉!如若不是季剛反對,眾將入其彀矣。"

張壽臣謹慎收徒葉利中

民國時大家名流門下弟子如云是常態,而津門的著名相聲演員張壽臣,卻為了徒弟的前程,一再拒絕其拜師。但終被弟子的虔誠所感動,收下了這個愛徒。

據《津沽舊事》載:相聲前輩、"幽默大師"張壽臣先生有授業弟子十人,以常寶?、劉寶瑞、馮立璋、于世德、康立本、穆祥林、田立禾等為著名。此外,還有一位后來定居重慶的葉利中。

葉利中祖籍天津,本名篤慎,出身富豪之家。葉篤慎自幼喜愛曲藝,曾背著書包各處趕場聽相聲,非常傾慕張壽臣的人品和藝品。稍長,不斷向張壽臣問藝,張壽臣在去葉宅演"堂會"時,常提醒葉篤慎牢記"一年之計在于春" 、"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告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應務本求實,不可因喜好相聲而貽誤學業。葉篤慎由此對張壽臣更為敬重,多方私下偷學他的技藝。18歲后,葉篤慎常以張壽臣的相聲參加義演,成為轟動一時的相聲名票。張壽臣對此恬淡處之,見面時告以為人治藝"今古貴剛直",不可隨波逐流,玩物喪志。葉篤慎每有饋贈或宴請時,張壽臣總是婉言謝絕。后來,提及此事張壽臣慨嘆:"人心不古呀!我得告訴他干這一行不容易,你要嘻嘻哈哈,就會一事無成。你家里有錢,也不能任意揮霍。我靠作藝吃飯,但決不捧少爺吃秧子……"

40年代初,葉篤慎常求教于常寶?與趙佩茹,常、趙熱情相助,并向張壽臣進言,將葉列入門墻。其實,每逢葉篤慎票演時,張壽臣都親為捧哏,及時提出不足。后來葉篤慎父兄不同意其下海作藝,葉篤慎毅然脫離家庭。經張壽臣提攜去北京"小上海"游藝社演出,這才正式收為弟子,助葉進入了相聲之林。

葉篤慎后更名為葉利中,長期輾轉于川黔獻藝。新中國成立后在重慶市曲藝團就職,創作演出了大量的相聲作品。

胡魁雙刀救徒兒

在民國時,有些師傅真是蠻拼的。師傅不僅傳藝徒弟,而且關心愛護弟子,甚至有的為了救出弟子,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堪稱師徒關系的絕唱。

據《風雨長安》載:胡魁原名胡應魁,陜西臨潼縣雨金鎮人,自幼舞槍弄棒,膽力過人。曾任臨潼縣縣衙班頭,捕盜辦案,名傳鄉里。又酷愛戲劇,后來在縣里創辦了秦腔魁盛班,不惜重金延聘名師,培育出許多優秀演員。當時民諺說:"胡魁辦了個娃娃班,德兒的內角,祿兒的丑,木匠紅的須生,貴生的走,全德子的大凈不用吼……"

民國初年,胡魁領著他的娃娃班到三原縣演出。幾天過后,他們名聲大噪,尤其是德兒的《走雪山》,把觀眾唱得如癡如醉。當地戲班十分眼紅,便仗著地方黑惡勢力乘隙把德兒裹脅藏匿,企圖挖走,為己所用。胡魁得知德兒被搶,心里很不好受,他決心不惜動用武力,也要把自己心愛的徒兒給救出來。此后,胡魁表面上若無其事,照舊張羅演出,暗中卻派出江湖朋友四處打探。當他把藏德兒的處所、地形、看守人力摸得一清二楚以后,便帶領兒子,二人各提兩把明晃晃的利刀,出其不意地闖進了對方嚴密把守的院子。正當十余名看守人員驚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之時,胡魁已經一腳踹開了房門。德兒見是班主,哭著撲了過來。胡魁也不答話,領人掉頭就走,兒子在前面開路,他在后面斷后,把德兒護在中間。父子二人圓睜怒目,手中利刃寒光閃閃,對方見他們爺倆殺氣騰騰的架勢,誰也不敢上前阻攔,就這樣,德兒被利利索索地救了出來。

德兒名叫陳雨農,后來成為陜西戲劇界第一流的演員和戲劇教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43884.html

相關閱讀: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