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物價漲幅今昔對比 真相警醒億萬中國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物價飛漲,這些年輿論一直在口誅筆伐的話題。不可否認的是房價在一段時期內的過快上漲讓很多人倍感壓力,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如果要說中國這些年物價一直在飛漲,恐怕不僅是不客觀,而且是違背基本常識的。我們每一個當代的中國年輕人都必須要搞清楚當今世界的經濟規律和生活水平等的真實情況。因為世界歸根到底是年輕人的,當有一天權力不可避免地遞交到我們這些80、90后手上時,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不要因為幼稚和天真而輸掉這場持續了數百年的物價戰爭。

前幾年,我曾經做過一期關于八十年代生活水平的對話節目,當時在節目里我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后來,很多網友一直在微信上追問說“周小平,你說的那個故事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這里我可以保證那個故事是真實的。我人生中吃到的第一顆荔枝就是從路邊掃地阿姨的大掃帚下撿來的,而且那顆荔枝的殼已經黑掉,果肉也已經爛掉了一半,可我還是忍不住把看起來還好的那一半吃掉了。那一年,我剛上小學三年級。

那顆爛掉的荔枝使我當天晚上就腹痛如絞,嘔吐發燒,去醫院后的診斷結果是急性腸炎。我記得當時父母著急得一直追問我,是不是因為吃了學校門口賣的那些不干凈的東西,我說沒有。然后他們就一直在自責,可能因為做的早飯搭配不當引起了我的腸胃不適。這件事在多年后我才對父親說出了實情,我記得當時父親的眼圈一下子就紅了。我當時不敢說自己生病是因為吃了從地上撿的已經爛掉的荔枝,是害怕父親會在沖動下給我去買幾顆。

那年我父親的工資不過幾十元,還要承擔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以及我的學雜費,而當時的一斤荔枝卻能賣到十幾元的高價。本來面對這樣高價的商品,我是根本想都不會去想的。但我在學校聽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的詩句之后,就一直十分渴望能親口嘗一嘗荔枝究竟是什么味道。

記得在我撿爛荔枝吃的前一天晚上,父親帶著我和母親在街邊散步,當我們走過唯一的那個水果攤時,我看到了一串誘人的荔枝,于是便掙脫父母的手,跑過去盯著那串荔枝不肯挪步。父親走過來詢問過價格之后,拿起幾顆想了想又放下,看看我就又拿起來,想了想又放下,這樣反復幾次之后我選擇了懂事,由父母牽著手,往家的方向走去。在八十年代街邊昏黃的路燈映照下,我們一家人的影子被拖得很長很長,光影交錯間折射出的是那個物資極度匱乏年代一個父親的無奈。而像我這樣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十分普遍,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而我所講的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如今中國的孩子們生活肯定比我們當年好了不止百倍,有時候我周小平跟他們說起當年我想要喝一聽可樂,都要等上半年才有機會時很多人都表示不敢相信,但那卻是事實。在人均工資只有幾十元的那個年代,一聽可樂的價格照樣是3.5元。而今人均工資漲了個天翻地覆,可樂的價格卻反而變成了2元一聽。雖然在有些方面通貨膨脹率超過了人均工資水平,但在更多方面我們只要摸摸良心,就又不得不承認工資水平確實跑過了通貨膨脹率。尤其是在衣和食這兩個事關老百姓生存的領域,人均工資購買力水平大幅上升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我小時候有一件化纖的咖啡色呢子衣,從3歲開始穿,一直穿到了13歲。一開始的時候是當大衣穿,后來是當緊身衣穿。而一到冬天的時候我穿的保暖褲和保暖衣都是母親把父親的一雙雙勞動手套給拆成棉線之后,再重新針織而成。但即便如此,我都還算穿得不錯的那種,因為那會兒很多同學穿的衣服都是用藍布或碎花布制成的,且滿是補丁。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穿了給弟弟,弟弟穿了給妹妹,孩子們要想穿上一件新衣服近乎是一種奢望。由于我是獨生子女,家里沒有弟弟妹妹,所以為了節省錢,從小學到初中我的衣服從來就沒有合身過。因為每次買衣服的時候,母親總是要給我買大幾號的,先把袖口和褲腿向內卷進去用線縫起來,等我長高一點時再拆開線把袖子和褲管放長一點,再重新縫好。等到好不容易穿到正合身的時候,往往已經破舊得不成樣子了。

真相要經得起推敲,只有仔細梳理這些過往和當下的生活細節時,我們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才能理解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還是一個壞時代,我們才能參透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以來所走的道路究竟是對還是錯。

所以我周小平常常說,很多人根本沒有經歷過什么叫做物價飛漲,卻一有風吹草動就大呼小叫。有一個經典的物價比較文章在幾乎所有的媒體上都曾經刊載過。大致內容就是說八十年代一百元可以買1000個雞蛋,而如今一百元只能買200個雞蛋,所以證明中國物價飛漲了數倍。但這種比較方法純粹是偷換概念,因為想要在八十年代掙到100元,比在今天掙到3000元要難太多太多。有些人經常拿當年上學只要幾塊錢的例子來證明今天中國的教育成本過高,但他們卻從來不提當年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能從牙縫中擠出那么幾塊錢的學費來。如今中國已經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且學雜費全免,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還享受午餐補貼,但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幾塊錢的學費卻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我外公早些年在國外參與鐵路援建設計工作,所以他的孩子能夠勉強繳得起一個學期幾塊錢的學費。然而和我那些叔叔阿姨一個村子里的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們當中很多沒能念完小學,改革開放之后依然只能從事最低端的體力勞動和簡單的非技術崗位,有些人不到60歲就因操勞過度而過早的去世了。一個人的命運竟然可以被幾塊錢甚至一塊錢決定,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如同天方夜譚一般。

如今我的表兄妹們每當學校放假時都會選擇外出旅游,讀萬卷書之余也行萬里路。但在八十年代那會兒這是絕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為即便到了暑假和寒假大家也只能在家里呆著。記得有一次我在日記里寫了一段坐火車的感受,結果全班同學沒有一個人相信我,都嘲笑周小平是吹牛大王。因為在他們看來,火車是書本和電視里才會有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出現。而我在八十年代坐火車的經歷也絕非是出門旅游之類值得驕傲的事情,而是因為父母工作原因而不得不經常四處奔波。

那些年似乎中國到處都在修路,從自貢到成都如今只需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當初竟然要十幾個小時,汽車在坑坑洼洼的泥濘小道上顛簸前行,有一次司機還停下車來,去路中間抓到一只被車燈晃花了眼的野兔,可見當時中國這篇土地是多么的蠻荒。而當年中國的火車情況也十分糟糕,想買到座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每次父親都會用行李包在地上壘出一個座位來,我們背靠背地坐在行李上,一坐就是兩天,因為那個時候的鐵路小,經常因為錯車、調度的安排,一停就是好幾個小時。

有一年暑假,父親決定帶我回他出生的那個小村莊探親,順便給爺爺上墳。從四川自貢到渠縣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半天的路程,我們卻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坐完汽車換火車,換完火車換班車,換完班車換牛車,換完牛車爬大山,等最后終于到達父親出生的那個小山村時,我都累得快直不起腰了。而那一年父親背回去的那臺黑白電視機竟在村子里引起了一場轟動,一到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幼每個人都帶著凳子和茶缸來到奶奶家,圍坐在電視機旁。

八十年代的一斤豬肉 ,需要消耗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兩天的工資。八十年代一袋大米,需要消耗一個普通家庭一周的工資。八十年代的一件普通的新衣服,需要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兩個月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八十年代一臺黑白電視機,需要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一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八十年代的一部電話機,需要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兩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八十年代的一臺彩色電視,則需要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三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而八十年代的一臺最便宜的普通桑塔納轎車,需要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兩百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至于八十年代的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人們則根本連想都不敢想。

所以,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這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物價飛漲。那么,八十年代我們究竟缺了什么才導致物資如此匱乏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4127.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